“超级锦鲤”,一场互联网表演狂欢
责任编辑:肖鸥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8-11-08 06:39 热搜:互联网,表演 阅读量:7088
“超级锦鲤”,一场互联网表演狂欢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动动手转发又不要钱,万一中奖了呢!”这或是绝大多数人参与这场“锦鲤”狂欢的心理初衷。一定程度上说,超级锦鲤式营销能够成功,就在于它深度熨帖了人性——买彩票都还需要花上2块钱,但转发锦鲤,只需“动动手”就可能“中奖”,这符合基本的人性驱动。事实上,一切成功的营销,都可谓对人性最大限度的顺应和激发。
网络时代,病毒式营销对于人性的利用和挑拨就更为充分了。在朋友圈,转发、参与锦鲤营销,已经不仅仅是想中奖、占便宜这么简单,而是自带了自我表演的性质。换言之,当大家都在参与某项活动时,这个活动就无形中具有了软性裹挟的效果,不参与者或者冷眼旁观者反倒成了相对的异类。
另外,这场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新玩法的锦鲤营销,之所以能够迅速引发新的参与狂潮,也有人认为其中有更深刻的社会背景。比如,锦鲤营销走红,可能预示着年轻人越来越追求“天上掉馅饼”式的成功捷径;也有分析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捧锦鲤,是源自一种心理层面的补偿需要,正因为在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太多,或者说暂时看不到解决路径,那么即便转发锦鲤不一定能让人心想事成,却可能让人有无助感和失控感减少的幻觉,所以,跟风者众。
上述隐蔽的心理原因到底是属于过度解读,还是确有其事,很难有定论。但毫无疑问,从媒体调查来看,“锦鲤转发”确实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这是社群网络化时代,营销边界的再次拓展。谈到网络营销,我们时常只注意到它背后商家的动机,但对于网络受众来说,今天其实已经很难区分真正纯粹的信息传播和营销的边界。比如,锦鲤转发,相信没人不知道它是营销,但它并不影响参与者的兴趣。
当然,越是成功的网络营销,越不可复制。就以锦鲤转发为例,它一旦到达一定的热度,受众的关注度和兴趣就开始衰减,并逐渐产生“审视疲劳”,想要持续复制很难;另一方面,一种营销模式火起来后也可能再被其他力量利用,如超级锦鲤后期就迅速出现了打着“锦鲤”抽奖旗号的短信诈骗。这提醒网络营销的发起者,需要有足够的风险管控意识,也启示监管应与时俱进,避免因管理漏洞带来失范。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把超级锦鲤营销的走红,看作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演狂欢——对于发起者来说,它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强化“××锦鲤”的暗示,并对活动进行赋义,营造仪式感,将参与者视为潜在的“幸运儿”,以试图弱化营销的属性;而对于受众而言,互动、转发,更多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存在感和参与热情。超级锦鲤或许在规模和热度上创造了新的标杆,但这种互联网场域内的大型表演活动,注定会不断更替,迎来新的“爆款”。据光明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