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财经

看似“利器”的治癌新概念,并无颠覆性创新

责任编辑:谷小金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19-05-21 06:28   热搜:创新,概念   阅读量:10234   

一家之言

张佳星

与癌症对抗的国家队里,又多了一位成员。据新华社报道,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类似于美国的NIH)日前宣布将开展癌症联合研究项目,通过“治疗诊断学”开发针对难治癌症新疗法。

人类与癌症的对抗由来已久,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这一对抗持续升级,从2006年的癌症基因组计划到2016年的癌症“登月计划”,对抗癌症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之后,英国、日本、中国等科研机构都着手开始了不同类型的针对癌症治疗的国家部署。

此次澳大利亚提出的联合研究项目中,新概念“治疗诊断学”看似是“利器”,但细看其解释,不难发现其打击目标仍为癌细胞,思路仍是寻找癌细胞特征,标记成“靶”,再制导打击。治疗思路并没有颠覆性创新。

目前推进的科学计划未解决癌症细胞的“命门”在哪里的问题:当人们认为寻找到癌细胞中的突变基因就能够对癌症的发生原因一探究竟时,却发现这类基因突变千奇百怪,并没有一定之规,因此无从下手;随后人们继续探究,发现突变中有很多核心突变,只要一个碱基的变化就可能诱发恶性肿瘤,就像找到了“根据地”,但癌症的发生与驱动基因突变之间仍有很大的例外。不少科学家开始思考研究太“局部”是不是放弃了“整片森林”。

让问题更复杂的是,随着多组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关于癌症更让人讶异的消息。例如中国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在经过庞杂蛋白质组学研究后发现,癌旁细胞的一些指征更甚于癌细胞本身。可以理解为,癌变的细胞已被“攻陷”甚至遗弃,癌旁细胞才是癌侵袭和转移的“前线”,更充沛和有活力的“癌兵力”理应分布在前线。

这意味着以癌细胞作为打击目标,很可能一直在瞄“偏”,而将肿瘤作为治疗对象很可能永远会棋差一招、落后一步。

可见,与癌症对战并不仅仅是与癌细胞对战。战术战略应从大处着眼。一个细胞单体的生存与环境、系统和内在基因本身均存在联系,厘清这一联系的方法理应回归到患者本身。目前的大量研究基于从全局分离出的局部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全面地、以联系的观点反应临床实际。

事实上,癌症研究最本质的应该是对癌症病人的研究,癌症发病和治疗的线索更多地应来源于患者本身,随着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的发展,进行大数据量的筛选和计算成为可能,从患者本身的巨额数据中寻找线索很可能是回归本源的做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财经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