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背后的英雄
责任编辑:如思 来源:东方财富 时间:2019-08-08 08:45 热搜:英雄,工程 阅读量:16185
他被誉为中国抗震的权威,现代“张衡”,一生宏愿为抗震。广州塔、港珠澳大桥、故宫博物院等举世瞩目的“中国造”,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周福霖,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工发组织隔震技术顾问。作为我国著名抗震、隔震与减震控制领域专家,他立下了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日前荣膺“中国好人”。
港珠澳大桥的幕后英雄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2018年10月24日,历时9年艰苦建设、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条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的“巨龙”创造了世界奇迹。而这项“超级工程”的背后,有无数幕后英雄,这其中就有毕生致力于“抗震”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
由周福霖院士领衔的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港珠澳大桥技术团队,担纲了港珠澳大桥全部桥梁部分的抗震、隔震与减震设计。“港珠澳大桥的抗震设计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特别好的借鉴对象,团队必须攻克许多难题,我们对10多个厂家,几百个产品开展了实验研究,经常日夜连轴转,甚至就连过年都在实验室过。”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作为最长的跨海大桥,要如何抗震?周福霖团队在近10年的探索研究中,形成了一整套海上桥梁抗震减震技术体系。比如,对大桥非通航孔桥,采用基于橡胶隔震支座和摩擦摆隔震支座的隔震技术,有效降低了桥梁的地震响应。
周福霖团队通过抗震性能优化设计,港珠澳大桥的抗震安全性大幅提高,从抗7级跃升至抗9级,“相当于类似汶川地震级别的地震都完全不怕”,被称为“世界上抗震安全性最高的跨海大桥”。这是首次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的建设中应用减隔震技术,为我国大型跨海桥梁采用减隔震技术提供范例。去年9月,港珠澳大桥在经历台风“山竹”阵风16级(实测桥上最大风速55m/s)的洗礼后,依然安然无恙。周福霖为港珠澳大桥的抗震安全性自豪,也为自己的团队自豪。
正是有了周福霖这样的幕后英雄,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除了参与港珠澳大桥这个有着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他还参与设计了广州塔,昆明和北京新机场等建筑,让这些重大工程在面临台风、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时,依然屹立不倒。在设计建造每一个工程时,周福霖都会因地制宜,反复勘测与实验,力求做出最适合、最满意的工程。
周福霖介绍,在承担广州塔隔震设计工作时,由于广州天气变化多端,时常刮起台风,如何保护广州塔不受台风影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州塔的‘腰’很细,所以它的支撑钢管也无法再加粗,这就促使我们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法,不能再固守陈旧的技术。”
通过不断摸索和实地考察,周福霖决定不再使用传统的地下防震技术,而是在塔顶使用“质量摆”,通过设置两个巨型水箱来提高建筑的抗风能力,从而使减震效果达到50%~60%,即使强风来袭,广州塔也依旧能够不受狂风的影响,耸立在珠江边。如今的广州塔,已是广州市地标性建筑,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来此打卡。
去唐山大地震考察成人生转折点
在港珠澳大桥、广州塔等这些重大工程正式面世之前,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早已有了它们的雏形。该中心位于广州广园中路248号,楼梯道间“宁可备而无震,不可震而无备”的标识牌赫然醒目。就是在这里,周福霖默默为中国的抗震隔震事业奋斗了几十年。办公室里,堆的是各种关于抗震研究的资料,室外时不时发出轰隆隆的作业声,他却能心如静水,埋头在自己的研究中。即便已到了耄耋之年,他的身上仍有着一种锐意进取的精气神。
“去唐山大地震考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说起做抗震研究的缘起,周福霖讲述了其在1976年的经历。那年的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毁灭性地震,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周福霖作为机械工业部设计院的代表,接到命令赶赴灾区考察。在灾区的三个月时间里,他目睹空前惨烈的地震灾害,在废墟间穿行,为所有倒塌房屋做记录。
周福霖回忆,有一次他爬到一栋残缺的楼房上面,突然发生余震。危急中周福霖紧抱着根柱子,才得以避险。废墟、失去亲人的幸存者、面对天灾的无力感,这一切都让周福霖深感震撼。让他铭记一生的是,当一位无助的幸存老人看到前来考察的专家,流着眼泪质问道,“为什么地震来了,房子都倒了?”这让周福霖觉得无地自容,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地震中房屋倒塌的问题,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
周福霖说,根据世界上几十次大地震的统计,地震中死亡的人90%是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如果能够让房屋不在地震时倒下来,那么救的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千百万人。
在考察中,周福霖注意到在震后的一片废墟中有两幢4层高的砖结构房屋没有倒塌,而是沿着房屋底部的油毡防潮层滑动了40多厘米,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这启发了周福霖,“如果能建造这样在地面上可以滑动的房子,就能确保在地震时免受灾难性的破坏了。” 从唐山回来后,使命感让他决心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全力研究房屋隔震减震技术。
心愿:
让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
1977年,在全国抗震工作会议上,周福霖根据唐山大地震的考察体会和自己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研究趋势,提出了“结构消能减震”的理论和技术,这在我国是比较早的。他始终记得在唐山时对灾民的承诺,“我一定要做一个中国的工程,要解决中国地震中的房屋倒塌问题。”自此之后的四十余年,给老百姓筑起“安全岛”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传统抗震技术是房屋越强越好,柱子越粗越好,以硬抗硬,而隔震减震技术恰恰相反,它把建筑物的底下做成柔性的橡胶支座,主张越柔越好,以柔克刚。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在橡胶上处于弹性状态,通过滑动来减少震动。”周福霖介绍道。
1979年,周福霖决定参加机械部人员出国留学选拔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他面临新的抉择——回国还是留在加拿大?那时国内的一些设备仪器尚不完善,实验所需的振动台等仪器还比较缺乏,而国外的生活条件比国内的要好许多,国内最缺乏的东西往往是国外最便宜的。与此同时,周福霖的导师和身边的朋友也都纷纷劝他留在国外。
但是,面对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周福霖并没有过多的留恋,他要回国将自己曾经的想法付诸实践。“如果留在国外无非就是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拿一份高的薪水,其他有什么?我当时老是想起我在唐山地震的经历,想起自己许下的诺言。我问自己,我要对谁做贡献?我必须要对中国人做贡献!”就这样,在国家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周福霖带着整整13箱书本和资料,毅然回到祖国,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洒在了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
“隔震工作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够完成的,但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周福霖深感任务的艰巨,带领着团队开展了系列工作。在他的推广下,现在国内采用隔震技术的房屋已接近12000栋。去年,周福霖团队起草了《建筑隔震设计规范》推广应用隔震技术,“希望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目前该规范已经报批,预计于今年出台。
周福霖的团队里今天有不少年轻人,在他的影响下,也慢慢变成了发展隔震减震技术的主力军。周福霖已整整80岁,诚如他所言,“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而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抗震事业,只为实现当初立下的宏愿,给千万人筑起“不倒屋”,要让中国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国家。
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周福霖依然奋斗不止,他正在忙着筹建广州大学抗震研究中心新实验室,预计今年下半年实验室将在大学城落成启用。周福霖透露,届时将建成一个三连台的巨型震动试验台,通过实验室进一步研究相关抗震难题,带动中国的抗震技术走在世界前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