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责任编辑:张璠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9-11-30 09:47 热搜:创新,科技 阅读量:19091
伟大复兴
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基石。纵观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先后崛起的有世界影响性的大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的。系统总结这些大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霸主地位
英国是首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霸主。但英国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工业革命。这场发源于英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英国由于引领了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
据统计,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金属制品、棉织品、钢铁制品和超过66%的煤炭,造船业、铁路修筑里程都位居世界首位。186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高达40%。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了法国等欧洲大陆强国,远隔重洋征服了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成为“日不落帝国”。
德国:在电气革命中崛起
德国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直到1871年才完成了统一。统一后的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0世纪初,德国在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国。德国制造的产品也风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世界所用燃料4/5出自德国。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居各国之首。
国家的统一为德国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但是,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自查理曼大帝时代起,德国就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1818年-1846年,普鲁士国民学校学生增加近一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2%,到19世纪60年代提高到97.5%,国民素质空前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也迅速建立起来,1810年,德国创立了柏林大学(现洪堡大学),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鼻祖。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与大量投入很快使德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1864年-1869年,世界生理学100项重大发现中,德国占89项。1855年-1870年,德国取得136项电学、光学、热力学重大发明,英法两国合计才91项。
世界第一台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第一台四冲程煤气内燃机、第一台汽车等发明创造也纷纷诞生于德国。
同时,德国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如蔡斯、西门子、科赫、伦琴、雅可比、欧姆、李比希、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等。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德国耀眼的科技创新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美国:创新的国度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开始从英国向德国、美国转移。到19世纪70年代,当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经从英国变成了德国和美国。据统计,1913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而德国为15.7%,美国为35.8%。加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力的巨大消耗,英国终于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让位于美国。
此后,美国持续发力科技创新,自20世纪40年代之后,美国成为全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并一直保持到现在。据统计,美国研究开发支出总量占全球比重曾超过30%,目前仍高于25%。世界前1%引用论文中,美国占比超过46%,三方专利占全球比重曾超过30%,知识产权贸易费用占全球一度高达50%。
日本:从“拿来主义”到自立创新
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走向近代化并开始崛起的帷幕。在“脱亚入欧”总方针的指导下,日本大力推行“殖产兴业”计划,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大量引进、译介西方图书、文献等科技信息情报资料,聘用外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以及引入外国直接投资等,并通过“反向工程”快速消化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成功实现技术转移和本土化。同时,日本着力夯实智力基础,创办新式大学,培育人力资本,实现工程师和技术人才的“进口替代”。经过近50年的努力,日本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强国。
二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但在美国的监护和扶持下,再次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更加注重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又迅速实现崛起。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总量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此后,日本经济又延续了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实现了由“重化工业化”向“技术密集化”的升级。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许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成为对美国也具有巨大竞争压力的经济强国。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发展虽然陷入停滞,但其在科技方面的努力仍不遗余力,早在1995年,日本国会就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在2001年明确提出“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努力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适宜创新的国家”。持续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在过去的19年中,日本一共获得了19个诺贝尔奖,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也越来越强。在汤森路透评选出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日本连续多年高居榜首,2018-2019年度仍有39家,力压美国成为第一。
简要结论与思考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要崛起为大国并持久保持大国地位,主要是靠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主要载体——制造业的竞争力。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曾经是占有大量殖民地的“大国”,但由于缺乏科技创新的支撑,只能 “昙花一现”。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为“日不落”帝国,但后来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减弱,也逐步让位他国。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世界超级大国,关键因素正是其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从经济总量看,我们已经堪称世界大国。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物质资本投入取得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必须充分激活和发挥近十四亿国民的巨大创新潜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从具体路径看,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经过程和捷径。早期美国的科技创新也是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起步的,在美国建国后的头100多年,主要是把欧洲的先进技术发明拿到美国实现商业化,而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积累方面建树不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才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性重大技术研发,实现了向原始创新转变。德国也是如此,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最初也是从仿制开始的,早期的“德国制造”更是劣质仿冒产品的代名词。日本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到了从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独立自主、另搞一套、封闭发展。现阶段,我国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必须切实坚持开放创新,以开放的胸襟、虚心包容的态度积极拓展深化与一切科技创新强国的产业和技术合作交流。特别是要像美国那样注重实用性创新,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更有效地推进全面创新和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当然,也要有重点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盛朝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