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责任编辑:许一诺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20-02-27 17:13 热搜:经济 阅读量:19184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 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今年,既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又要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面对这一重大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发力?就此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刘尚希表示,总体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应对疫情的短期影响,财政政策在保持积极取向不变的同时,要为抗击疫情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在稳定社会预期、稳定经济运行方面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刘尚希认为,疫情产生的影响有较大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需求方面,表现为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需求收缩;供给方面,突出表现为企业在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上遇到困难。
在他看来,“需求”影响的不是存量而是流量,不会损伤企业的生产能力,只要企业可以维持到疫情结束,需求就会恢复。相较而言,对供给端或者生产端的影响会沿着产业链传导,更连续且带有滞后惯性,更应该引起重视。
在此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在保障资金、优化支出等方面发力,稳定企业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社会预期,为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
“当前来看,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疫情,财政工作要全力以赴,为抗击疫情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绝不能因为资金方面的问题而影响抗击疫情。”刘尚希指出,无论如何,抗击疫情必须排在财政支出首位,其次是“三保”支出,其他支出都应当位列其后。
刘尚希表示,财政政策应在稳定企业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上发挥重要作用。资金链、供应链得到维持后,产业上各环节趋于稳定,产业链才能保持稳定,整个经济才能循环起来。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资金链,这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目前企业亟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财政政策应在公共风险转化为企业成本的情况下,着力为企业减负,分担企业的风险,遏制风险传递和扩散,为稳就业和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分担企业风险方式包括减税和补贴,在他看来,当前比较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补贴。一是直接补贴,比如对生产防控疫情相关物资企业补贴;二是间接补贴,主要是对相关企业贷款给予贴息和对融资担保费给予贴补。这降低了企业运营和复工复产的风险。近日财政部出台相关政策,包括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贴息支持、降低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费等,企业融资成本将大大降低,有利于稳定企业资金链,保障企业运转,维持就业稳定。
他进一步指出,事实上,目前已经出台的多项政策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支撑。
从财政补贴来看,疫情发生以来,财政部门根据疫情态势和防控需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各级财政累计下达1008.7亿元,统筹用于疫情防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基层防疫经费、中央医药物资储备经费,都有各级财政资金的坚强保障。
从税费优惠政策来看,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取得的收入,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等,通过减轻企业、个人负担,支持疫情防控,稳定经济运行。
同时,各地各级财政部门也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出台不少政策措施,为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支撑。这一系列政策都彰显了财政应急兜底的作用。
刘尚希指出,在此过程中,要高度关注那些脆弱的产业链、供应链及其薄弱环节,防止疫情冲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要及时修复因疫情冲击而断裂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防止出现永久性损伤。政府与市场要形成合力去解决堵点、痛点问题。此外,为企业解困,要从畅通经济循环入手,统筹施策,形成“政策组合”,单一的“点状政策”难以解决问题,如资金、用工、物流以及原料、销售等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尽力避免陷入“政策无效而又难以退出”的困境。
他表示,财政是社会共同体的血液,与社会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都有直接的关联,但其作用未必都是显性的。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财政的作用更多是隐形的或隐性的,如乘数效应、杠杆效应、支撑效应、分配效应等。归纳起来,就是提供更大宏观确定性,避免公共风险转化为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财政要发挥上述作用,去支撑宏观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让整个社会预期变得更好,包括生产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的预期,这样大家才能有信心。”
“当前,政府、市场、社会通过协调配合形成一种合力,恰恰体现了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走群众路线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刘尚希指出,制度优势是我国的最大优势,也是战胜疫情的最可靠保证。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记者 孙韶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