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业疫情报告②降低债务先活下来,加大出口争取国际市场
责任编辑:谷小金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20-03-16 12:56 热搜:出口,国际,市场,债务 阅读量:10790
一、短期应对策略分析及建议
1、从产业链源头解决中小医药企业现金流问题
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医保是大部分医药企业获得现金流的重要间接来源。医保和财政补助给医院,医院再支付给医药商业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回流到医药制造业。在这个支付链条过程中,全国各地区医院回款天数并不均衡,最长地区超过9个月,最短地区在1个多月。
疫情暴发后,医保和财政全力保障抗疫,医院对于医药商业企业的回款周期在大部分地区被不同程度延长,医药商业企业本着二八原则,集中保障外企企业、大型国内企业回款,外加上各类金融政策助力,这两类企业受现金流紧张影响程度偏低。但是绝大多数中小医药制造企业将面临极大的现金流压力,一方面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并不能支持太久且从中长期看存在一定的资金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营业收入来源受疫情影响被延后或减少,使得中小企业失去重要造血机制。因此,助力中小医药企业克服现金流压力,建议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由政府担保定向贷款给医院,从源头上保障整个产业的资金链,加速中小企业销售回款,从而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
2、动态调整库存应对供应链压力
当前国家全力保障对抗疫情,疫情相关产品销量比往年有较大幅度提升,非相关产品由于疫情期间院内采购计划延迟、医务人员重心转向、门诊量下降以及营销活动停滞,订单量有所下滑。综合考量产业链上游复工延期及涨价、员工返工受阻、人工成本上升、生产中口罩、防护用品等日常消耗品增加成本以及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等因素,相关医药企业短期生产力可能无法满足日常需求,这提醒企业在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时,除了要保障生产力,还需储备一定的应急库存,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充分了解市场变化以动态库存应对供应链压力。
我们预计,临床用药和零售药品企业的库存在疫情期间将承压较大,估计至少经过2-3个月才可重新恢复稳态。
3、关注特殊时期实际需求,灵活采用线上平台及工具开展患者及客户服务
在疫情防控乃至之后的一段时间,传统销售推广工作都将受到一定限制,企业需要围绕患者及客户特殊时期催生的新需求和痛点,积极思考解决方案,快速响应,加强患者及客户服务。针对疫情期间众多医患在家隔离无法就医的迫切需求,数字化平台和工具无疑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医药企业线上平台和渠道主要包括患者沟通及服务类平台:线上患者教育、线上患者全程管理及服务、线上药店;线上医生服务及沟通类平台:在线会议、在线信息传递和医学信息检索、数字化代表及医学联络官(实现精准信息推送)等;以及线上医患沟通类平台: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平台等。
受时间和资金限制,短期内不建议所有医药企业盲目投入开发新的在线平台和工具,当前迫切的工作是在掌握医患新的需求和线上活动习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进行优化升级,针对用户实际需求和实时反馈尽快丰富和完善功能模块,提高用户使用便利性,确保平台运转的稳定性和效率。更重要的,要通过新颖的线上活动和工具,广泛的渠道传播提高线上“发声”,让患者、医生了解平台功能,在需求集中暴发的阶段,尽快推动使用,提高用户数量和粘性。
4、收缩非核心业务,停止扩大生产和投资,主动降低债务杠杆
由于2019年宏观杠杆率创新高、基础货币增速持续低迷、中小企业的债务杠杆本来就位于高位,随着疫情对经济活动的扰动,企业部门,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将会加剧。对此,各类医药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的企业更需要事前充分预计疫情的不同演变情形,做好相应的业务调整准备,降低疫情对自身业务的冲击。如果有必要,建议考虑收缩非核心业务,停止扩大生产和投资,主动降低债务杠杆。
5、积极整合资源开展外部合作
在特殊时期,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单靠医药企业自身平台很难满足医患多元化的新需求,此时更要充分发挥行业内,乃至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为医患提供全面综合的一站式服务。这也是医药企业在特殊时期提高“发声”和更加贴近客户的绝佳机会,除医疗机构外,制药企业、器械企业、诊断设备试剂公司、第三方检测机构、线上线下患者服务提供商、医疗大数据提供商、电子商务平台、医学信息和内容提供商都将是这场抗击疫情战役中的重要力量,医药企业可考虑积极外部合作,引入开放创新的模式,通过外部平台、信息或资源,填补自身在服务医患中资源和能力的不足。
二、中长期应对战略分析及建议
1、全球疫情暴发之际增强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国内疫情拐点逐步到来,但全球范围内疫情持续蔓延,由于全球医药产业链的高度一体化,以原料药、化学中间体以及医用器械为代表的医药产品需求将迅速增长,中期来看全球都将直接依赖中国产能的供应。
可以预计的是,至少在2020年下半年,中国原料药和中间体、医疗器械生产将随着国际疫情防疫物资的需求增加而迅速放大出口量,建议一是要加强防范国际疫情反向输入,确保国内产能的稳定正常有序释放;二是对于原料药相关生产企业有条件复工,不搞环保一刀切,争取在国际药品产业链中加强竞争优势;三是加快制剂产品和医疗耗材的国际化进程,尤其是加快推动在欧美国家等法规市场的出口。
2、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国家层面目前已对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认可。从中长期来看,中医药行业发展仍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政策落实,解决目前在政策层面高层支持力度较大,但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基层实施落地不利的状态。其次,在国家层面多为中药在种植、加工、生产、储运、营销等各个环节建立标准,按照标准与规范来净化、升级市场。再次,中医药发展要围绕临床治疗和优势病种,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建立科学的循证医学体系和形成相关独立证据,带动特色发展。同时要建立有效机制,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也要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中长期来看,对于中药企业由于对产品质量、溯源性会有更高的要求,以及行业标准的进一步提升,优质、规范、中药经典名方以及偏消费的中药企业将获得更多关注。
3、大力推动医药企业向自动化、智慧化研发及生产模式转型
医药产品研发的工作分为临床前的发现、研究以及临床试验工作。疫情暴发之际,项目开发进度以及临床试验都会产生较大影响,然而我们通过此次疫情也充分认识到新药研发和生产供应保障的效率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重大意义。
鉴于目前医药企业传统研发模式和研发效率较难满足突发事件应对需求,未来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上必须尝试更多的创新模式:包括人工智能辅助的靶点、药物筛选、体外模型的药物试验以及细化分工等多点研发模式,上述模式将大大提高药物研发和审批效率。此外,更加自动化的生产、质控和包装技术将进一步减少药物生产对人工的依赖,而更为合理的分布式供应链布局,也将减少局部区域突发事件对医药产品生产配送的影响,保障特殊时期医药产品的供应。
4、加快向线上线下结合的数字化销售推广模式转型
疫情全球蔓延期间,跨区域、全球化、多点委托的商业新模式必然会给医药企业管理水平和销售方式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数字化营销模式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政策环境、用户接受度等方面的问题医药企业必须直面。为应对销量下降,大量医药企业已开始处方药的新零售布局,而新零售的主要渠道就是线下药房和线上医药电商。预期此次疫情将给数字化医疗和数字化营销转型注入一针“强心剂”,无论政府、医生还是患者,都将对数字化和线上平台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对数字化的接受度将前所未有地提高。
此外,在疫情蔓延背景下,医药电商的优势也进一步凸显,线上采购已成新趋势,这也让更多企业用户深刻体会到业务数字化和在线化的重要性。医药行业需要打造一个能够有效链接上游供应商(生产企业、商业公司)和下游终端客户(医院、药店、诊所)的综合性智能平台,使得应急医用物资能够最直接、最快速地触达终端客户,帮助终端企业客户更方便快捷地采购到零售价的应急物资,从而节约时间成本和采购成本。
5、推动医药企业全方位的内部运营模式转型
本次疫情影响下,医药行业受到了生产、物流、销售等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也对内部的运营模式提出了转型的需求。与其它行业类似,医药企业要充分吸取疫情防控阶段远程在线办公、财务资金管理、推广活动设计和审批、团队合作、一线员工关怀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这将可能对未来医药企业的IT转型、财务转型、人力资源转型、合规转型、产品注册上市等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
(报告执笔人:罗津系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办公室主任;张录法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赵国闯系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副秘书长;刘思言、王恺宏系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助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