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山西朔州

铺就致富路助力拔穷根

责任编辑:肖鸥    来源:晋网    时间:2017-03-14 10:16   热搜:致富   阅读量:9101   

本报记者高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域,石漠化面积一度超过28%,恶化的生态成为科学发展的瓶颈。该市树立“向生态要效益、以产业促发展”的思路,把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探索出“人下山、树上山、羊入圈、草绿地、药盖石、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的新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修复再现山清水秀美景

“部分石漠化山区变化明显,关键是河池将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经济发展相结合,减少群众对大自然的索取。”河池市市长助理王乃岳告诉记者。

王乃岳介绍,本着因害设防,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河池因地制宜进行规划治理。对林地采取“树上山、羊入圈”的模式,在石缝中种植核桃、任豆等石山树种,修缮山羊等畜舍,发展圈养草食畜牧业,先后完成人工造林32万亩,修缮畜舍4.2万平方米。对耕地中的石漠化土地实行退耕还林,种植油茶、板栗等经济果林100多万亩。在潜在石漠化地块封山育林45万亩,植被管护26万亩。目前河池森林覆盖率达到67.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在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当地政府通过对水利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和提升,进一步完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平均每年新增灌溉面积2.03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0年的0.31到2016年的0.471,每年可节约水资源量29.5万立方米以上。”河池市水利局副局长韦昌儒介绍,示范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排灌工程体系,3500亩农田免受洪涝灾害,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河池市还总结筛选出一批适合石山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的模式,如任豆树与金银花复合经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等生态发展模式,取得明显效果。

扶贫攻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不砍树、不开荒,群众怎么吃饭,如何致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成义屯有经验:山上种树、树下种草、家里养牛,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该市还易地搬迁石漠化治理地区贫困人口两万多人,减轻了大石山区的环境压力。

九香瑶族新村建在二级公路旁,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共安置瑶族同胞60户305人。“想不到,我活了大半辈子,全家6口人能搬出大山,迁到移民新村,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从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弄模村举家搬迁到九香移民新村的蒙志波说。

大兴镇党委书记韦昌喜介绍,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九香移民新村在规划建设中,兼顾改善生态和减贫增收的双重目标,提出“人下山、羊入圈、树上山、草绿地、药盖石、水蓄柜、土保住、民致富”的发展思路。

“治理石漠化,先从植树造林开始。羊入圈后,群众通过种草养羊来增加收入。除了种草养羊,还可发展中草药种植,以覆盖裸露的山石。恢复生态环境,就可以保住土地,有了土地才有发展。政府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民致富这个目标。”环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权表示。

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蓬勃兴起

“扶贫开发首要的是通过发展产业、提升造血功能,帮助石漠化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降低他们对生态资源的依存度,从而达到恢复石漠化山区生态的目的。”河池市副市长、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表示。

都安县素有“石山王国”之称,境内石峰林立、山谷丛生,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连日来,下坳镇隆坝村隆磊屯的返乡大学生蓝钧就一直忙着护果除草。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隆坝老家,在国家50万元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又向亲朋好友借了50多万元,带动周边70户贫困户,一起在350亩荒山野岭上种上两性毛葡萄。“2016年8月,来自柳州、桂林的外地客商纷纷涌入隆磊屯,头年挂果的3万多公斤毛葡萄没几天就被抢购一空。”蓝钧说。

河池以特色产业为支撑,让群众在生态建设中获得更多红利。河池在石漠化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扶贫产业,形成了200多万亩特色扶贫产业,草食畜牧业超过100万头。目前,全市油茶、板栗、桑蚕等特色农业规模超过500万亩;香猪、山羊等产业年总产值超过10亿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山西朔州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