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学专家跨学科技术融合偏瘫20年患者康复似正常人
责任编辑:沐瑶 来源:晋网 时间:2017-04-17 13:36 热搜:上海,专家,科技,技术 阅读量:19279
上海神经外科专家孙成彦与手外科专家胡韶楠带领医疗团队携手以创新理念,采用“融合技术”,成功跨学科嫁接、融合两个不同学科的术式,让一名已偏瘫近20年的青年男性病人,长期运动功能缺失的肢体,康复至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陈静 摄
中新网上海4月17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7日获悉,通过4年的持续临床攻关和治疗追踪,上海神经外科专家孙成彦与手外科专家胡韶楠带领医疗团队携手以创新理念,采用“融合技术”,成功跨学科嫁接、融合两个不同学科的术式,让一名已偏瘫近20年的青年男性病人,长期运动功能缺失的肢体,康复至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据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像这样通过融合技术,成功治疗偏瘫的案例尚无报道。
据孙成彦介绍,这名19岁病人小林因出生时产钳助产,导致左侧大脑局部出血引发脑损伤,右侧上下肢发育迟缓、功能障碍。他三岁左右才可独立行走,且步态不稳,走路踮脚尖,并出现足内翻畸形,俗称“马蹄足”。同时,小林右手抓握困难,伸指困难,拇指内收、手尺偏畸形,前臂旋前畸形,手功能严重障碍并逐步丧失精细运动能力。
据悉,治疗前,小林两只肩膀一高一低,只能翘着脚尖困难地走斜线,手功能低下,不能抓举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病人虽然外形已似成年人,但是很多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譬如自己吃饭、系扣子、拉衣服拉链、上厕所等,都不具备。尽管家人带着他到处奔波求医,但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正确、系统的治疗,导致上述运动功能持续退化。随着病情逐渐加重,病人已经出现上下肢肌张力增高、肌肉萎缩现象。根据当地医院预判,小林最终可能逐步丧失全部运动功能。
在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在对小林的治疗过程中,孙成彦和胡韶楠两大团队合作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序贯式治疗方式——优先解除肢体痉挛状态,再行神经移植和手畸形矫正,最后进行康复训练。
而以往,长期以来医学界对于像小林这样的偏瘫病人,治疗上始终各自为政。譬如病人在神经内科求医,神内医生可以通过给他注射肉毒素来解决肢体痉挛症状,然而这种治疗效果短期且不稳定;病人到手外科求医,神经移位术和畸形矫正是常见治疗方式,在手神经功能重建方面效果明显,但由于痉挛问题没有解决,术后复发率和手术失败率仍然较高;如果病人仅仅接受功能神经外科治疗,手术对于解除痉挛的效果明显且稳定,几乎不会复发,但是肢体精细运动功能却无法获得最佳矫正;而病人如果求助于康复专科,康复训练可以解决一时的功能问题,却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病情反复是常态。
孙成彦表示,此次手术颠覆了传统治疗理念,将解除痉挛、神经移位、畸形矫正和康复训练这些原本支离的技术,根据病人个体化的病情,重新融合、整体运用,使得三大技术同时在一只手上发挥出了最大效应。现在的小林可以一口气骑自行车10公里;学会了捡豆子拿筷子等精细动作,泡茶切菜亦无障碍。
据悉,中国目前40岁以上成年人中风偏瘫发病者数量巨大。但偏瘫治疗的总体预后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肢体肌张力超过三级的病人,几乎全部面临复发问题。据介绍,不同学科“分而治之”、各扫门前雪导致整体治疗呈现出技术单一、断裂、碎片化的无序状态,片段式治疗更多地关注当前效果,没有对病人实现整合治疗。
孙成彦认为,此次发布的这项技术创新,来源于好的体制创新,带来的“孵化效应”。据悉,上海浦南医院是全国首家向医生集团开放的公立医疗机构。该院将门诊和手术室打造成像机场停机坪一样的开放式平台。作为上海壹博医生集团发起人,孙成彦说,医院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良好的就医环境、灵活的合作模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顶级的医学专家团队加盟。在鼓励创业、支持创新的环境中,医学专家们更专注于搞技术攻关。(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