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文化

山西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责任编辑:白乙丙    来源:晋网    时间:2017-11-15 17:44   热搜:山西,文化   阅读量:15411   会员投稿

每一个古老地名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或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痕迹。透过地名细细品读,无异于打开了一扇与一个地方历史时空对话的大门。

近日,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联合公布了全国100个“千年古县”名单,我省安泽县、长子县、襄垣县、交城县、沁水县5个县名持续时间千年以上的县入选。

地名浓缩历史传承,是悠久文化的积淀,象征着一个地方的古老。山西历史悠久,但只有5个县入选了“千年古县”名单,这显然与文化大省的地位不太匹配。

地名是山西独具特征的整体形象品牌识别要素之一,并成为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究竟有哪些重要意义?山西地名文化保护现状如何?我们又该如何打造地名文化品牌?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历史

一个地名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中国是世界上地名数量最多的国家,其地名背后的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一定地域的标志,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中国古籍中记载了大量地名,如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载有各类地名4000多处,并对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地名两万处左右,有语源解释的达2300多处。

地名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19世纪后期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并出版了有关地名学著作,建立了地名研究机构。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究地名标准化,并从整体上研究地名的产生、发展和分布规律。

山西省地名办原主任王宝库长期致力于山西地名学研究,发表了诸多关于山西地名学研究的论文,在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在其所著的 《地名学杂谈》 中这样写道:“‘地名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实际上包括了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两个层面。地名语词揭示了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等。地名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王宝库多次强调,保护地名文化就是留住乡愁,留住历史的记忆。

地名文化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名文化?地名文化的研究又有哪些价值和现实意义呢?

国家民政部官网这样定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地名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文化资源。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王宝库着重对山西地名文化进行了阐述。“地名文化对于实现地名标准化,保护好山西丰富多彩的地名品牌,对发展科学、文化、经济建设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也有助于塑造独具文化魅力的区域文化形象。其次,从民俗学的意义上分析,不同地域的地名多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反映,有助于了解一个区域的民风民俗。同时,通过研究地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帮助。”

地名本身就记录了一段历史,在山西,这种以反映一段历史命名的地名有很多。闻喜县本是西汉河东郡的曲沃县,汉武帝经过时获悉平定南越叛乱的喜讯,即改名闻喜。

众所周知,发生在明末清初以来的山西民众“走西口”活动,是当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走西口过来的山西人,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为了互相帮助和易于交流,通常都是以同乡的形式聚居,这样逐渐形成了许多带有山西特色的村落和城市名。比如土默特右旗历史上形成的移民村落中,就有许多类似的同乡村,如榆次营子、五台营子、寿阳营子、祁县营子等。仅从其村名,就可以推知其最早的居民构成。

北京郊区有很多以山西州、县或者小地方命名的地名,是因为明朝初年有大批山西移民,整体迁到北京郊外,所以留下很多山西地名。例如顺义西北地区的忻州营、稷山营、赵全营,完全出自山西,这都源于明永乐初年的那次全国移民事件。“透过地名,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地方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也利于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开发,在文化旅游大发展的当下,古地名具有极强的历史认同感,本身就是一种根祖旅游文化品牌。”

山西地名有讲究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着古老且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名文化。那么,山西地名的产生又有哪些渊源呢?

通过多年的走访调查,王宝库将山西地名的形成归结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及军事环境等几方面原因。

自然环境是地名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众所周知,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山西境内,黄河在农业社会中的作用尤为明显。人们早期聚集在黄河两岸,产生了大量与河有关的地名,特别是汾河流域,山西省内约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集中于汾河及其流域。太原、阳曲、临汾、汾阳、洪洞、襄汾、汾西等地名均与汾河有关。

此外,除了河流外,山西还有许多地名与所处的地形地貌有关。因山西境内山地多平原少,因此,山西有14处县名与山有关。如五台县,因境内东北五台山而得名;稷山县,因县南有山名为稷山;浮山县,因县西部有浮山;霍州市得名于其境内的霍山。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当地特有的地理风貌。

山西是文化大省,文化环境对地名的影响显而易见。特别是在今天的晋南地区,至今仍有许多地名与历史神话人物有关。典型的如临汾别称尧都,永济别称舜都,还有诸如蚩尤村、解州等地均与历史人物有关。与此相似的还有受古代帝王影响而命名的,如灵丘县,即赵武灵王的坟墓所在地,故名灵丘。有受古代名人贤士影响,如介休,因介子推而得名。怀仁(县),秦代时为云中地,汉代为沙南县,隋代时称大刻县,从辽代开始建怀仁县,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后唐晋王李克用在此会盟,都有怀想仁人云意,所以取其义而得名怀仁。

山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山西者得天下的说法。在山西境内,受军事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地名也非常多。特别是在晋北,作为中原农耕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自古战事不止。例如,五寨、天镇、保德、偏关、宁武、平定等地皆因军事因素而得名。

此外,还有一些地名的来历与交通有关。在古代,驿站是当时交通的重要环节,一些重要的驿站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城镇。例如,运城、侯马和阳城三地。运城得名于当地的盐运;侯马市原为明朝绛州金台驿所在,因配备马匹多,过往人员多在此换乘马匹,故名侯马;阳城县,因原为阳陵驿的所在,故名阳城。

诚如王宝库先生所言,地名虽然仅仅是几个汉字,但却包罗万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印记。它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风土民俗面貌。放在今天,又成为联系天下所有山西人的根,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保护古地名,不仅是单纯地保护文化遗产,更为重要的是依托这些宝贵的文化,为民谋福祉。

正在消失的古地名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但地名和任何事物一样,也有形成、消亡的过程。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旧城改造、道路拓展等原因,大量古地名正逐渐消失。

近日,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依据《中国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体系》和《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鉴定标准》,在中国现存的800多个上千年的古县中,优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进行“千年古县”的重点保护和国内外宣传工作。而山西作为文化大省,仅仅有5个县入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其实,在山西,比入选的这5个县历史悠久的县区还有很多,但许多是因为中途改名而遗憾出局。以太原来说,像并州、晋阳等古老地名却没有延续下去。榆次被改名为晋中,离石改名为吕梁。虽然我们不能质疑改名的初衷,但总觉得少了一点文化内涵。还有一些城市的古街道,纷纷被改为了新建路、解放路、五一路等全国各大城市都有的名字,千篇一律,丧失了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实在是一种遗憾。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一些诸如以内环、中环和外环命名的街道层出不穷,毫无文化内涵。”王宝库不无遗憾地说,此种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一些古老的地名正在加速消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因汉字简化和地名标准化,全国规划了一批地名。近年来,因招商引资等原因,更换地名的风波又不断涌起。比如,为了发展旅游业,徽州最终变为了黄山市。数据显示,北京旧城区胡同地名,在 23年间,也因旧城改造而消失了40%。”王宝库对这种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盲目追求大、洋、怪、奇的现象深感痛心。“所幸的是,在我省,这种现象还不是太严重。比如在太原,像柳巷、馒头巷、起凤街、上马街等古地名依然在沿用。走在这些古老地名的街道上,我们仿佛漫步在历史的隧道中,与历史对话,这种沧桑与厚重感是现代地名所无法比拟的。”

古地名该如何保护?

联合国“千年古县”的评选,让我们看到了古地名背后蕴藏的巨大文化力量。多年来,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在积极奔走。自2004年始,中国地名研究所就会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全国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7年,联合国确立“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地名也开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畴。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古地名呢?

王宝库认为,保护古地名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带动社会广泛参与。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提高古地名的保护意识。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古地名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城市化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将具有保护意义的老地名传承下去。各地政府要加强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宣传和执行,从法律途径明确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要完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机构。必须成立一个由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地名保护审核机构,加强对已有地名文化保护规划的研究和对新地名的讨论与审查。地名更改,要建立一个标准。确保新地名的更改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不能简单地使用一些数字及字母。

同时,在数字化的今天,要建立地名文化数据库,这会对我国地名文化的研究发挥重要的作用。还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地名文化,使大众更多地了解地名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古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崭新而艰巨的课题,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地名浓缩历史传承,是悠久文化的积淀,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本报记者 毕树文 陈 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文化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