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文化

对立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精妙的阴阳辩证是《黄帝内经》的灵魂。

责任编辑:山歌    来源:互联网新闻    时间:2017-12-29 07:18      阅读量:13797   

刘先银题写书名

对立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精妙的阴阳辩证是《黄帝内经》的灵魂。

黄帝内经白话文素问|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81篇

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气血,运气,四诊合参。

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六节藏象论第九,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卷四,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卷六,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9-29篇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七,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八,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九,黄帝内经上卷素问30-38篇

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篇第三十二,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十,疟论篇第三十五,刺疟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十一,黄帝内经上卷素问39-50篇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痿论篇第四十四,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十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51-68篇。

卷十四,黄帝内经上卷素问51-68篇刺要论篇第五十,黄帝内经上卷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十五,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十七,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十八,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十九,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69-72篇。

卷二十,黄帝内经上卷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黄帝内经上卷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精读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黄帝内经上卷素问73-81篇。

卷二十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黄帝内经白话文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白话文灵枢|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翻译《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81章

卷一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卷一第一篇-第四篇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1 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2本输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3小针解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4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5 根结

卷二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卷三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三10-12

卷四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四13-19

卷五五邪第二十寒热病第二十一癫狂第二十二热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杂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五20-28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六29-40

卷六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胀论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血络论第三十九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七阴阳繋日月第四十一病传第四十二淫邪发梦第四十三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五变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七41-47

卷八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论勇第五十背俞第五十一卫气第五十二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53论痛 论痛第五十三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天年篇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八48-56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九57-64

卷九水胀第五十七贼风第五十八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精读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卷十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十65-72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寒热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十一73-77官能第七十三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十二78-81

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内经灵枢80大惑论痈疽第八十一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第23集解说词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七集绝妙的辨证(中)

【提要】精妙的阴阳辩证,是《黄帝内经》的灵魂。对立,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黄帝内经》的辨证思想,绝不仅仅是写在纸上供人们谈论的纯粹思辨理论,重要的是它在(中医)临床中的运用。同时,我们也只有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地,从而也(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正确、精妙和伟大。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鲁兆麟教授说:“中医学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的阴阳。首先是阴阳在一的基础上谈阴阳,所以说,其要一也。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里头,它包含着对立双方的互根。就是你可以助我,我可以帮助你;你可以生我,我可以养你。可以什么呢?又是对立。你是向上,我是向下;你是向下,我是向上。消长,你多了我就少,你少了我就多。就是阴虚阳就盛,阳虚阴就盛。这是对立。还有转化,叫物极必反。热极可以生寒,寒极可以生热。”

《黄帝内经·灵枢》指出:“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语出《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全文见附录)这是临床上经常出现的复杂情况。说的是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寒生热,热生寒,就是这种转化的结果。其另一层含义是:当阴或阳一方的变化,积累到达极限的时候,就必然出现或产生对里面的特征。“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种变化尤其值得医家关注。

(字幕:寒极生热)

(字幕:齐秉慧医案)

萧善人的儿子萧岱瑞,16岁。读书勤奋,但是患有阴虚发热的病。齐医生给予补中益气的中药数剂,到了晚上,病人身热如火,摸上去烫手,到天亮热才渐渐退去。萧善人匆匆来到齐医生的家中,请求复诊,并详细地述说了儿子的症状。齐医生一笑,说:“不必复诊,如果你还相信我,相信我的药方,你就给他继续服一剂药,到了晚上病情一定安稳下来。明天晚上再服一剂就痊愈了。”说完,齐医生仍以原来的药方给他。萧善人哀求道:“我只有这一个儿子,发烧几个晚上了,我和他同睡,摸着都烫手,我心里如刀割一般,还望先生赐一个妙方,你的钥匙补中益气的,没有退热的作用。怎么还能用原来的方子呢?况且,小儿本来就先天不足,这样对待他,恐怕不合适吧。”齐医生耐心地解释说:“贵公子的病是因过寒而产生的热,不能再用寒凉的药。请你放心,我已经辨清贵公子病的阴阳所在,断不会有误。这个方子治愈了不少病人,不用再怀疑了。”萧善人这才信服了,依方施药。儿子的病果然像齐医生说的那样,第三天就好了。

刘炳凡先生曾经说过,由于风寒郁(结)而产生热的病症,应以“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治疗总则。就是说,病人身体像炭火一样烫,用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与一见发热就投以寒凉的药,使病人邪郁而不解,其相差何止千里!

(字幕:素圃医案)

胡子任住在王东木的兄长家。二月上旬,胡子任在船上受了寒,王兄略懂一些医道,即以桂枝、姜、附等药治疗。胡某服药后症状暂时减轻。胡某因为没有发烧头痛,便毫不在意,仍然酒肉都来,饮食没有节制,这样使得原来的病邪没有除去。半个月过去了,一天吃饭的时候,他忽然站不起来了,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只得卧床不起。渐渐地神志不清,舌黑而且干。请医生来看,该医生不明白寒邪已深入病人体内,同时,胃中食满,认为舌干等症,是由于原先服用过热药所致,又看到病人身上有红影,便认作是斑狂。该医生开始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石膏、升麻、黄连等凉药,无效。接着又加犀角、大黄等更凉的药,如此三天,病人的病情更加严重。最后医生无奈地表示,辨别不出是什么病,无能为力。家里只得另请郑重光医生。郑医生赶来后,一看,指出,病人这是水极似火,寒极似热,阴寒在下到达极限,逼阳在上,假热也。由于前面的医生误诊误治,给病人服用了大量的凉药,更加剧了病情,现在已经病入膏肓,不可医治了。对此,李济仁教授说,如果前面的医生能详尽地辨别脉象,应该能识别寒热的假象,正确治疗。但他却不辨阴阳,寒热不分,乱用苦寒的药,终于使病人死去,实在应该引以为戒。

(字幕:热极生寒)

(字幕:周慎斋医案)

一位妇女,六月份突然昏迷不醒,遍体俱冷,无汗,摸不着脉,三天不醒,但呼吸并未停止。众医生给予诊治,开出许多药。但妇人昏迷不能吃药。四天后,请名医周慎斋前来救治。周医生诊脉时,妇人仍然无脉。周医生思考,人一两天无脉必死,但这个妇人却三天不死,这种情况是脉伏不动,热极似寒。便叫人取来布匹,用水浸湿,然后盖在病人身上,片刻,病人身上开始发热,不久便苏醒过来。病人说口渴,接着喝下冷水五六豌,还说渴,又喝了一碗,全身出大汗。周医生这时开出补中益气加黄柏,十剂药,病人服用后痊愈。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烟建华教授说:“(这个)表里也好,寒热也好,虚实也好,都可以用阴阳去概括它。就是说,属表的、属热的、属实的,把它归为阳;属里的、属寒的、属虚的,把它归为阴。这样就可以用阴阳去把握总的病变的方向。热的这一类的病变,有它的特点,寒,它的病变也有它的特点,我们叫做寒症和热症。寒症和热症可以相互变化,相互转化。”

这是一件令人气愤,有令人惋惜的医案。

(字幕:王孟英医案)

许少卿的夫人,是已故陈启东医生的女儿。夏初时患外感,出现大渴大汗,面红足冷,彻夜不眠等症状。何新之医生给予清解的药,但疗效不明显。于是邀请王孟英医生,王医生诊后说,病虽属温证,但向来阴亏,平时思考过多,心阳气外散。开出药,并将捣烂的生附子贴在涌泉穴上。许夫人才服了一剂药,其亲戚又推荐胡医生前来诊治。胡医生来后对王孟英大加非议,否定了王医生的药方。又重新煎药给病人喝。奇怪的是许夫人怎么也喝不下胡某的药,许少卿只得改用王孟英的药,妇人渐渐病愈。王孟英考虑病人阴亏,不易很快恢复。于是又开出一剂药进行调理。到了秋天,许夫人康复。不料后来许夫人又感病邪,发作像疟疾。王孟英投以清解的药,病人好转。胡医生听说此事后,便到许某的亲戚那里说三道四,甚至说,如果再服王孟英的药,许夫人必死。站在胡医生一旁的汤医生也附和着,极力贬低王孟英。这样,许某便请汤医生来治。汤医生开了一些温热的药,如威灵仙、桂枝、半夏等。许夫人怀疑这些瑶台燥烈,汤某指天发誓,天花乱坠地胡侃一通,迷惑了许氏夫妇,转而服用汤医生的药。结果许夫人病情加重,卧床不起。等到许夫人坚决拒服汤医生的药时。已经服下了二十剂。许少卿再次邀请何新之医生商量,求何医生再请王孟英。王医生不计前嫌,赶到许家的时候,发现许夫人已到了不可救药的晚期。由于汤医生等人不辨阴阳,不察寒热,误诊误治,终于导致了益处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浙江名中医馆)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浙江名中医馆馆长,何任教授说:“我还找了这几个资料,就是关于《内经》方面的,对临床上的一些疑难症。为什么我不叫疑难症,叫久治难治病案探讨。为什么叫久治难治,我不叫疑难病症呢?(因为)它原来这些病都不是疑难病,(它)原来这些病都是常见病。比如头昏,眩晕,这(都)是很常见的病。但是它老是不好,老是搞不好,到现在给它搞好了,所以我叫它《久治难治》,我没有讲疑难病。有人说,你为什么题目叫《久治难治》?(我说)因为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可是它就是没有好的,为什么给它治好了?就是他没有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给他处理,来诊断。中医的方法给诊断好,肯定就(能治)好了。一个老太婆,八十四岁了,她老是头昏,很多医院都看过,也查不出什么病来,美尼尔氏,耳朵也做过很多的检查,充水都搞过,什么都没有查出来。我看她病历上吃过什么药呢,天麻钩藤汤、温胆汤等等,都吃过了,天麻白术汤,都吃过了。为什么不好呢?找到了原因。我问了她情况之后呢,她喜欢吃煎炒油炸的东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她的血压有波动,舌苔很黄,小便也很少,大便也很干结,容易发火,容易恼火。我看这不是虚症,这是实症。虚实分析,她是实症。完全是肝胆火太旺了,我给她用了龙胆泻肝汤,他们一般不敢用,她是八十四岁的老太婆了,用泻肝汤(怎么行呢)。我就给她用龙胆泻肝汤,用下去,一贴就好了,吃了一贴(药)就好了。你说这个病什么(地方)难治呢?(这)不是疑难症。为什么这么普通的病症没有治好呢?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他没有用好,方式不很好。天麻钩藤汤,对她这个病也可以用的,有天麻,有白术,有什么都可以,但是她的肝胆上火他没有掌握。所以(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字幕:张璐玉医案)

太史张某人,自我感觉心脏跳动的很厉害。张璐玉诊其脉,属阴火內伏之象。病人告诉张医生,去年冬天,思虑操劳过度,加上担心出差错,焦虑不安,常常处在恐惧、惊悸、心神不宁的状态。高官贵人家的医生们以大剂量的人参、桂枝、附子等要给病人服用,到了年底,并请稍稍安稳,不料开春的时候又复发,并且比原来更为严重。医生们仍以人身、附子等进补,想稳固精气,但却毫无疗效。张太史终于萎靡不振,衰弱,稍微思考什么,心脏就像被拽拉一样疼痛不已。痛连至背部脊骨对心处,有时牵引两胁,有时又引发头疼。奇怪的是,经常梦中写文章,半夜醒来,居然可以成篇地记下来。直到天朦朦亮,才精疲力竭昏昏沉沉地睡去。张璐玉认为,太史刚开始属阳气虚脱,由于医生们辛温峻补太过,导致阳暴亢反而耗损了阴。阳过盛则阴衰。目前是个转折关头,急需挽救太史的真阴,因为太史的阴气已接近断绝的边缘了。张医生开出了滋阴的药方,病人服用后,痊愈。

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门诊部——国医堂。走廊上一面接一面的锦旗,无声地颂扬着这里的中医专家们的妙手仁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裴永清先生说:“她的老家是在南方,在蚌埠,给她的外孙女去转学,转到重点中学,准备考大学。回家就是去托关系,找到谁呢?找到她小学的校长。然后通过她的小学校长出面,80多岁了,找到这个学校的校长去给她办,给她外孙女办好了。(办好)以后呢,她外孙女的母亲又不同意去了。所以老太太就很生气,说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你联系好了,你又不去了。老太太一气之下就开始发烧,发烧就不退,当时就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来又到市级医院去治疗,(那么)她这个病啊,查呀,诊断,最后烧也不退,奖金烧了有一年多。在其它医院给定了什么支原体感染,什么慢性的,什么诊断,抗生素点滴,这个素那个素点了好多,烧都不退。老太太就失去了治疗信心了。也做了骨穿了,脑脊液也抽了,最后怀疑是癌瘤。各方面都茶碗,最后都找不到任何原因。这老太太就很失望,所以她就准备买了机票,到加拿大去看她的女儿,就准备回来一了此生了,老太太很悲观。所以到门诊(的时候)就跟我说了,她说,我这个病是什么情况,所以我很悲观。我的身体,也烧了一年多了,体力也不行了,我准备这次回到加拿大,办完签证,准备去加拿大看看女儿,回来我就等死了。这是老太太的原话。到我们中医门诊,城建医院。她说,裴大夫,当然是别人介绍去的,说你给我看看吧。中医怎么看(呢)?中医就一句话,叫做观其脉症,知范何应,随症治之。我就给她看了,观其脉症,知范何应(呢)?(她)舌苔腻腻的,厚厚的,舌体胖胖的,大大的。一派湿和热。中医就不讲什么细菌,什么微生物、寄生虫、病毒,中医不讲这个。中医就讲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痰啊、淤啊。(那么)我一看,你是湿热,再一问,望闻问切,这四诊一合参,好,老太太渴的厉害,那看着病,兜里还揣着水壶。她说,我离不开水。湿热,白虎苍竹汤,就这么八味药,加味,加了一个葛根,加了一个柴胡,就是苍竹白虎汤加了几味,一共才八味药,三服,十七块钱,开完之后,我跟老太太说,我说你就吃三服,好也来,不好你也来调一下。老太太就回去了。老太太回去以后,三服(药)吃玩了,第二次去的时候,老早就坐在那儿等着我,她的亲戚领着来的。他就跟我说,裴大夫你可神了。我当时我就想,不是我神,是中药神。她说吃完我第一服药的时候,后半夜就不渴了。(吃完)第二服药,烧就下来了,正常了,最高温度不超过三十七度了。老太太吃完三服药以后,烧退了,十七块钱(治好了)一年多的病。(原来)高烧就是不退,花了几万块钱。”

附录:《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的全文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澀,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音yao,陷下)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音yi)饮也;尺肤热甚,脉盛燥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加,立死。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现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办,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音jie)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文化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