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文化

丰县丧葬习俗之八——送殡

责任编辑:肖鸥    来源:互联网新闻    时间:2018-01-21 13:25      阅读量:19351   

泪洒千行 哭声一片

——介绍丰县北部丧葬礼之送行奠礼及送殡

堂奠

堂奠是在送行前进行的,先由重孝子率领所有家族晚辈在灵棚下排好,唢呐高奏,鞭炮齐鸣,重孝子在前行礼。如果不会,则由大老执搀其胳膊进行指点,行礼结束,孝子分布灵棚两侧。这时大老执把重孝子领出院外,高声喊道:“孝子恳堂奠的客啦!”重孝子随之执杖叩首,返回院内,跪在上首的最前面。

堂奠的顺序和中午吊丧的顺序一样,先由逝者的娘(岳)家,再是女儿家等按照亲疏远近,由于堂奠时间比较紧,除娘(岳)家外,其他的亲戚行礼比较简单,有的多家亲戚合并行礼。

送盘缠

等所有亲戚堂奠结束后,大老执叫人把纸扎轿子抬进院内灵棚前,轿门朝外。再把门口的纸古栋子拿进来,上面披上逝者生前穿的棉袄,棉袄上的扣子要剪掉,扣眼攉开,以避“扣子”之嫌。重孝子抱着披有棉袄的纸古栋子,到丧屋围着棺材转三圈,然后在再到灵棚前围着轿子转三圈,口中喊着:“爹(娘)来,您上轿!”这样,逝者的灵魂就上轿了。

奠酒司礼者手端一托盘,上面有棺材前的长明灯,再用一只碗倒上豆油,为了好点着,现在大都用柴油,里面浸有一碗用黄裱纸叠好的小纸灯,司礼者走在送行队伍的最前面,用筷子夹一只纸灯在长明灯上点着,扔在路上,走几步扔一个,这叫引路灯,一直扔到西南方向送行的地方。

轿子抬出先行,逝者娘(岳)家侄子要左右两人扶着轿杠。接着就是马或牛,再者就是汽车等交通工具。重孝子怀抱披有棉袄的纸古栋子,两边有人搀扶,口中不断喊着:“爹(娘)来,您上西南。”后边是其他孝子和女眷,所有女眷都持有一束燃着的香,逝者儿媳要有自己娘家的人左右搀扶,逝者女儿要有本家子侄们搀扶,这些亲戚是要事先专门留人的。后面还有两人用擀面杖抬着一桶水,里面撒几把粉,再放两棵葱,是送行后用于拨圈的。

送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向西南而去,送行的地点一般选在西南方向出村的第一个路口,轿子放在路口中间,重孝子把纸古栋子放进轿里面,再围着轿子顺时针转三圈,随之把马或牛、汽车等放在一起点燃,送行的孝子和亲属痛哭、磕头,抬面水的一人拿桶围着火堆在外围用面水拨一圈,意为这些东西属于逝者的,其他孤魂野鬼抢不走,西南留一出口,意为顺顺利利往西南。除此之外,重孝子还要对送行的客人磕头致谢。

送行的亲眷返回家中,逝者的娘(岳)家侄媳等在棺材前烧纸,紧接着就是往外移丧,移丧前要先拆灵棚。以前的灵棚是地上栽棍上面起脊覆箔而成,在灵棚角的棍坑里要浇些发面水,以寓子孙后代发家。现在灵棚都是租赁的,用的是钢管组合而成,也是象征性地用发面水在灵棚角上泼一下。

往外移丧要选十几个壮劳力,两个力气大的在前面,俗称“背活头的”。屋里面棺材左右各四五个人,丧屋门外两侧还有准备接应的。有一人在棺材前面专门指挥的,声音洪亮,称“报路的”。所有人都由他来指挥,发号施令。背活头的在棺材前倒背手抓住大绳,棺材两边的也都抓好,报路人在前面高喊:“前后平起,慢催慢悠。”众人一起使劲,抬起棺材移出丧屋,外边的劳力随之接应。逝者的娘(岳)家侄子在外叩首致谢,大老执会喊道:“×庄的谢承重的老少爷们啦!”

移丧的劳力把棺材要越过丧架子,把棺材抬到在院外预先摆好的丧架子上,在放下之前,报路人喊道:“前后平落,各人招呼各人的脚。”众人这才把棺材放下,把罩子罩在棺材上。丧架前约两米,放置一青砖,俗称“老年砖”,上面放一钻眼的瓦盆,俗称“牢盆”。

男孝子们在丧架子前伏地痛哭,其长子在牢盆前伏地执杖,如果父亲去世,用左手摔盆;母亲去世,用右手摔盆。如果长子不在或者去世,则有长孙代替,这就叫“小儿不赶长子孙”之说。一切准备停当,报路的高喊:“前后平起。”抬丧的十六位杠夫一起用肩抬起,长子手中的牢盆往上一扬,“咣嚓”一声,盆摔在砖上,碎成数片。如果一次摔不烂,不能摔二次,要由报路人用脚跺烂。如果青砖被摔断,则视为不祥,扔到井中以作化解。

在介绍报路行话的同时,有必要对丧架子作一介绍,这样才能知道报路行话的意思。丧架子下面有两根横木,称为“大梁”,大梁上面有两根纵木和大梁有卡口互相卡住,再用销子销上,称为“顺水”,也称为“二梁”。二梁之间有四根长短不等的横木,最前面的称为“迎风”,最后面的称为“燕尾”。

四根横木中,迎风最长,燕尾最短,中间是两根横橧,棺材就放在这四根横木之上。二根大梁的两端,分别有两个铁鼻子,一共八个鼻子,上面有长约一米的铁链子。链子一端有钩子,一端有铁环,钩子挂住铁鼻子,铁环上穿一杠子,杠子前后各一人,此称为一付杠。

一付丧架有八付杠十六人,这十六人又可称为一杠人。一付杠的前杠和后杠要个头差不多,不然,个头矮的要吃亏。农村有句话语“抬杠”就是由此而来。其中后杠有一根圆木,称为“点棍”,用于中途休息和换杠时支撑杠子,当需要打点时,报路人高喊:“前后打点,点靠大梁。”后杠赶快把手中的点棍和链子并拢,放在抬杠之下、靠紧大梁,用手扶住,这时前后杠可以临时休息或者中途换人。

休息或换杠结束后,报路人高喊:“前后拉点,慢催慢悠。”这时候前后杠同时用肩抬起,后杠迅速撤掉点棍,拿在手上,又作柱棍之用。一般的丧事中,抬丧的最少要有三十二人,即两杠人,这样才能一换一替。以前,有大户人家棺材重、路途远,要三四杠人参加。

路奠

棺材抬起来、重孝子摔过牢盆后,这时丧家如果需要路奠,报路人则喊:“前后打点,点靠大梁。”后杠赶快把点棍支上,扶住即可。自此一直到坟地,丧架子不能落地。在路奠时,再把摆放供品的供桌放到棺材前面。

路奠的顺序和堂奠一样,先由重孝子路奠,然后再恳路奠的客人。路奠的亲戚依次按照娘(岳)家、女儿、侄女、孙女等顺序逐一行礼路奠。路奠结束后,撤去供桌,报路人高喊:“前后拉点,抬起来就走。”重孝子在前面后退行走,痛哭号啕。

在中途打点时,重孝子在前,伏地执杖哀号,女眷在后面大声痛哭,逝者的娘(岳)家人要对抬丧人叩谢,报路人会喊道:“×庄的谢承重的老少爷们啦!”在拐弯和过桥时,也要叩谢。

路上如遇拐弯,以从北往东拐弯为例,报路人会喊道:“前面慢行,后面一遛往南甩。”如果从西往南拐弯,报路人则喊道:“前面慢行,后面一遛往东甩。”这样就拐过来了。如路不好走,则喊道:“慢催慢悠,前面有崴脚的坑。”这样,抬丧的就会注意自己脚下。

下葬

快到坟墓时,在林门前要紧走小跑几步,此称为“抢穴”。这时,报路人会喊道:“前后注意,各人招呼各人的。”大家就小跑几步,把丧架放在墓坑前。

紧接着就是往墓坑里移丧了,先把棺材上面的罩子拿下来,放在一边。重孝子在墓坑的后面执杖叩首号啕,报路人要精选八九个壮劳力,同在丧屋里往外移丧一样,前面两人背活头的,左右各四五人,报路人高喊:“前后平起,抬起来就走。”移丧的人用手抓紧棺材一周的大绳,往墓坑走去。

下墓坑时,有一个斜坡,通常在上面修有数个台阶。这时,报路人要吩咐两个人在前面往后推着,以免背活头的压伤,厉声喊道:“前面挺胸,后面蹲(音cun)身。”意思是棺材前面的要挺起胸膛,棺材后面的要躬一下身子,这样才能大致保持棺材的平衡。

到达墓坑底部时,报路人再次厉声喊道:“前后平落,各人招呼各人的脚。”这样,移丧的劳力才把棺材平平稳稳地放下。

棺材放进墓坑内,由其长子根据自家坟地向口的标志物看看正不正,如果不正,还要进行微调,直至调正为止。然后再让娘(岳)家的侄子观看,大老执再次询问还有没有看向的客。如果没有,棚下奠酒的司礼者下到墓坑,先用镰刀把棺材底部的毛绳割断,把大绳拿出来。

棺材前放上馅食罐子,棺材盖上偏前部放上用柳条做成的弓,弓弦朝棺材头,弓背朝棺材尾,上面放上三支用细莛子做箭杆、用秫秸头做箭头的箭,三支箭分别搭在弓弦上,箭头朝棺材尾,这叫坐起来开弓射箭,箭射厉鬼。再拿一小布瓦,大头朝前、小头朝后、凹面朝下压住弓弦和箭尾,小布瓦的作用也是辟邪,有的小布瓦上用毛笔或朱砂写四个字“奉敕斩鬼”。上面再用一张抠开四角的小席斜搭在棺材上,席的作用是保护棺木。

如果夫妻二人去世,两棺之间还要用其长子的哀杖,上面缠有从长子头上的孝布撕下来的白布条,用来连接两棺,以示搭桥,寓夫妻二人在九泉之下相会之意。最后再撒上五谷杂粮,表示扎根生长、子孙旺盛。

封坟

以上这些活动结束后,由长子用铁锨铲一锨土,轻轻地放在棺材上,其他打坑的劳力纷纷填土封坟。与其同时,鞭炮齐鸣,唢呐长号,罩子、金山银山等纸扎皆在一旁点燃,除留一个压坟的花圈外,其它的花圈也要烧掉。纸钱在棺材前烧起,这是最后一次在棺材前烧纸,以后烧纸皆在棺材尾部,即向口前烧纸,按照棺材的走向,这叫坐起来拾钱。男子孝子及全体送殡的客人痛哭、磕头,这是向逝者作最后的告别,逝者永远依附于这一抔黄土之中,变成一个土堆。

大老执要领着重孝子向送殡的客人致谢:“孝子谢全体送殡的客啦!”重孝子伏地执杖叩首。这时娘(岳)家的侄子也要向封坟的磕头致谢,大老执也要招呼一声:“×庄的谢封坟的老少爷们了!”

在回去的时候,重孝子要把孝抹子后边系好的两股,再从后朝前反系,以示葬礼告一段落,第一次除服。其他送殡的客人,孝服脱掉,孝帽撕开,彻底除服。

每个人,自出生后,死就成为了必然。葬礼,也就成为了一个人在世间的最后亮相。以笔者个人的本意,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是最好的方式,不要再增加别人的麻烦。但就社会意义来说,我认为,葬礼真正应该有所讲究。

为什么应该讲究?

因为通过家中老人或者亲友的逝去,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与怀念,对他一生的尊重和敬仰,可以将亲情进一步浓厚,可以将美好传统进一步延续,可以唤起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思考。理想的葬礼氛围上应该庄重、严肃、深沉。必须突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对亡者的怀念和追思,追思他的美德,追思他给予家人亲友的爱,追思他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这既是追思,同时也是对后辈的教育和启迪;另一个就是希冀和祝愿,通过传统的仪式或民俗活动,或者通过其他的形式,希望逝者走得安心,祝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幸福。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担忧现代社会愈来愈浮躁,传统沦丧、信仰缺失,但是,很多人不自觉地在成为这个现实的推动者。教育子女祭拜祖先,为的是保佑自己发财发达,葬礼上诸多讲究,是为了自己日后吉祥如意,所有神圣的活动,都难免隐存一己私利,这也是逝者对生者、对后代的最后贡献。

2017年7月28日于上海宝山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文化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