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四卷》在沪发布
责任编辑:柳暮雪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8-05-25 12:11 热搜:文化 阅读量:19268
中新网上海5月24日电 (记者 许婧)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何经验?对中国非遗保护又有哪些启示?由语言文化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曹德明领衔完成的《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四卷)》试图给出答案。
2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上海举办《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四卷)》新书发布会。
学界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有力见证,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多元文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利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而且对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对话、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目前亟需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据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发挥多语种、多学科、多平台优势,整合全校资源,规划、设立了“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专项系列课题。作为该系列课题的研究成果,《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四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按不同研究区域分为《欧洲与美洲卷(上)》《欧洲与美洲卷(下)》《西亚与北非卷》《亚洲其他地区与大洋洲卷》四卷,研究对象包括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等38个国家和地区。
上外方面表示,本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诸多研究内容具有前瞻性。
曹德明在序言中写道,该书系统归纳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经验及方法,重点关注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战略,认真梳理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的历史沿革,准确把握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宗旨、使命及战略目标;深入剖析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组织形式、资金来源与运作模式。通过广泛、全面地收集第一手资料,多视角、多方位地分析研究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方法。
翻阅该书,课题组提出,虽然中英两国国情、制度、历史、传统、风俗等非常不同,但英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能给中国带来很多启示。例如加强地方立法;把非遗与现代商业相结合,加强产权保护,注重实用性;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保护,加强传播力度;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国内外民间资金监管力度;培养全民参与意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发展等。
注重与物质遗产和文化的关联、意大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第三产业完美结合,推广非遗的旅游亮点,是意大利非遗政策带给中国非遗保护的重要启示。意大利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级遗产,包括风景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这些文化遗产的结合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也是一个亮点。如宣传制作小提琴技艺的克莱蒙纳小提琴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克莱蒙纳历史,甚至通过它去了解整个文艺复兴历史和意大利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课题组还注意到意大利的非遗项目很多集中在意大利经济并不发达的南方地区,意大利政府将非遗纳入全国经济统筹发展的统一“棋局”当中。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并将其写入法律条文的国家,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课题组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登录的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耳熟能详的能乐、人偶净琉璃文乐、歌舞伎之外,2013年登录的和食(日本传统饮食文化)及其相应的保护政策特点鲜明,值得借鉴。课题组据此建议,中国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同时中国的非遗应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加强保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相关负责人称,该书不仅为中国了解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增添了一个详细可靠的参考,更有助于了解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进一步提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