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归来》的国漫奇迹何时再现
责任编辑:叶知秋 来源:中华网 时间:2018-07-06 14:21 阅读量:12392
《大圣归来》曾获中国动漫业界最高奖项“金猴奖”电影金奖。新华社发
6月22日,《超人总动员2》在国内首映,该片全球票房目前已高达2亿多美元。时隔14年,这个曾风靡全球的经典再露面依然引爆眼球。在无数网友赞叹美漫的同时,也有人发现,继《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作品之后,国漫又回归沉寂。
6月22日,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与腾讯视频联合主办的“闪光新国漫践行文化强国梦”全国大学生国漫创造季活动在京启动。该活动不仅向广大青少年动漫爱好者发出加入国漫振兴行动的呼吁,也试图为国漫崛起出谋划策。
简单模仿无法走得长远
“中华文化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东方文化和艺术也不同于西方,因为我们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日常都与西方不同。我们的饮食、运动、学习中无不蕴含着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国漫的发展必须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历史和日常生活,才能保持国漫鲜明的东方特征。”
常年奋战在动漫创业第一线的史震对日本、欧美动漫输出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文化的输出往往伴随着该国家价值观的输出,并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青少年是动漫的主要受众群体,一旦孩子们淡忘了传统文化,后果难以预料。”
有待开创动漫的“中国学派”
不能一味模仿日美,那国漫的发展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中沉淀下来了武侠、神话等特色文化,素材丰富完全足够做文化创作,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讲述我们国家自己的故事,让孩子看我们自己创作的动漫。”史震表示。
有网友在网上发表评论称,有些古风国漫表面上看着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内容文字却不是我们的日常用语,而是日本风格的,所以一旦遇到没有按照日式的对白去描述剧情的国漫就会感觉很亲切。
出席全国大学生国漫创造季启动仪式的许多导演和业内专家也纷纷表示,国漫想要赢得青少年们的喜爱就必须立足传统,以年轻化、风格化的表现手法,用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精神寄载于国漫,润物无声地传递当代主流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健康积极发展,重塑文化自信,否则就会淹没在外国动漫的大潮之中。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在动画领域的创举,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小蝌蚪找妈妈》成为永恒的经典,而这样的技法也被称为“中国学派”。但巅峰之后,“中国学派”的发展迟缓,也鲜有代表作品,似乎成了“古董”。凌纾表示,“中国学派”并不是博物馆的藏品,中华文化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今天的年轻人要在“中国学派”上做文章,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讲好打动人的、贴近时代和生活的故事。
为国漫人才营造优质成长环境
6月19日,中国电影基金会“动漫人才专项基金”在上海宣布成立,嘉会义禾有限公司创始人高亚麟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说:“如同著名编剧汪海林先生说的,凭什么,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是功夫熊猫成了好莱坞的,凭什么从小我们读书读的木兰辞,看的替父从军是我们中国的,可花木兰也成了好莱坞的。”
这其实与人才流失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人才济济,开辟了中国动漫的“上美时代”,诞生了一批批诸如《宝莲灯》《哪吒闹海》的优质动画片,但后来人才流失严重,直到现在仍难以找到可反复观看的经典国产动画。
“就是要解决活下来的问题,否则理想情怀都太过苍白。”面对此问题,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强调。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部长贾秀清对此也感触深刻。“迪士尼从开创以来就一直坚持‘艺术家负责制’,保证艺术家创作的自由度,给予充分的尊重。中国的企业也要向迪士尼学习,不能总是体现老板的意志或对效益的追求,而是要尊重艺术家的追求、尊重艺术规律。”
贾秀清认为,要加强政策引导、学校培养和企业合作,形成“政-校-企”生态圈、“产学研发”产业链。
动漫一定要“慢下来”
李剑平告诉记者:“现在行业发展比较急功近利,总想着在很短的时间内赚钱,但实际上国际上优秀的作品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打磨,这是行业规律,急不得。”
曹小卉也举例说,《大鱼海棠》制作了10年,《大圣归来》制作了七八年,迪士尼动漫的制作周期也在四年以上。“但是在中国,许多作品只有一两年的制作周期,做出来的动漫往往就成了‘快餐’,不会给人留下长久的印象。”
除了动漫的创作和制作,李剑平认为,人才培养和企业招聘也要慢下来。“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价值观、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培养,入职再教育必须接力学校教育,企业不能寄希望于一开始就能招聘到一个完美的员工,必须进行入职后的再培训,之后也要不断地进行长期化的培训。”
(本报记者韩业庭)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