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网-山西生活门户     
三晋热线
adall01 adall02
当前位置: 晋网 > 文化

科普节目观察:传授者手中的笔学生们眼底的光

责任编辑:文辉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8-09-24 06:38   热搜:学生   阅读量:15248   

让硬科学借着人文观照柔软着陆

始于科学的奇观,终于并忠于科学的阐释,这是《加油!向未来》呈现实验的至上准则。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有这样一档节目,在不少综艺落入“一年不如一年”的困境时,它却一季更比一季“圈粉”:不仅有拥趸在节目官微底下留言“催更”,它的多段视频还变身老师手中的课件,反哺许多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课堂教学。

央视科学类综艺《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开播一个月,节目相关视频点击量超过三亿;“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我为中国航天添燃料”等话题阅读量也都超过了1.5亿;节目中脱颖而出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二年级生陈鲲羽更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封“鲲神”美誉,俨然新偶像……

有着中科院等多家国家级专业科学机构坐镇的硬科学节目,为何能冲破综艺的喧嚣,抵达千万受众?

回溯科学与人文的本源:它们在山脚分手,终将在山顶重逢

“它不是器官,不含神经和血管,但含有细胞。”如此描述头发,很有生物课的一板一眼。倘若《加油!向未来》的科普都是正襟危坐、四平八稳,观众的遥控器怕是按捺不住。

所以,这堂荧屏科普课传授科学的同时,还教语文、教历史。凭几条关键信息来猜一件物理装置,首当其冲的一条直接听懵了选手,“《墨经》中有关于它的记载: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现场的数理化“学霸”有不少对文言文皱了眉。但其实,最后一条会让所有人恍然大悟,它便是“阿基米德想要撬动地球”的杠杆。再看关于金星,“这颗星球上能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在中国古代它被称为‘启明星’”,硬科学借着人文观照柔软地着了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说:“科学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类想象的延伸。”驰骋的想象力会带来创造的兴趣,由此催生探索的欲望,所以在她看来,斯诺所写《两种文化》把科学与人文完全分开,其实背离了本源,“两者若能融汇,科学能更为强大”。这档节目显而易见的好,便是链接了科学与人文的手。

能完整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一课是关于上海中心的。超高建筑为抵消狂风带来的晃动,常会在其内设置阻尼装置。这枚“定海神针”究竟放在建筑的底部、中部还是顶部,需要科学实验来找到答案,这是节目的第一层任务。但实验前,镜头转向632米高的中国第一高楼,展示了其阻尼器的真容:高20米、重达1000吨,外型酷似眼睛,这段运镜说是一堂艺术品鉴课,也并不为过。不料,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节目现场科学顾问曹则贤在给出解读前,还抛了枚 “彩蛋”:“阻尼器的‘尼’,正确读音应为第三声。”所有信息量一合成,这一段落的结论很简单——上海中心的阻尼器位于第126层,得名“巅峰之眼”。但背后,谁说不是福楼拜的那句名言——“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终将在山顶上重逢”。

回归科学的本初:科学的最大价值就是拒绝伪科学

影视作品里经常这么演:逃亡到穷途末路时,纵身入水,水能抵挡追身的子弹。这可靠吗?

各类公众号上经常这么转:马桶冲水时关上盖子,能防止细菌瞬间扩散。这也是真的吗?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宓奇评价,节目始于科学的奇观,终于科学的解读。“人们生活中经常会有道听途说的事情,有些准确,有些并不。节目组就是让观众跟着科学实验的逻辑,带着科学的思维来寻找真相。”比如解释水能否阻挡子弹,节目组走进军工研究所,用手枪、步枪、狙击枪分别在水陆两种介质里完成实验演示。为了验证卫生间的传闻,节目组走进中科院微生物所,可视化的细菌培养实验,有趣亦直观。

不厌其烦的验证过程,呵护的是电视机前那些对于世间万物的好奇心、追索心,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心。手枪、步枪、狙击枪先在陆地打靶,狙击枪能穿透三层阻隔,抵达第四层。但同样的距离射击水缸,威力无穷的狙击枪只能打爆、无法穿透。慢镜头显示,子弹如同打进了棉花堆,瞬间折转了方向。科学家说,水这个介质拥有最奇特的秉性。而节目适时补充,所以中国自主研发的水下狙击枪更显强军实力。

这就不难理解,“枪支水下大PK”的实验项目视频,在央视网和新媒体的双平台上播放量近500万次,新媒体话题“现实中的水下枪战”登上过微博新时代热搜榜,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科学的最大价值,也许就是教会人们拒绝伪科学。

回答科普的本质:它是传授者手中的笔,学生们眼底的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苗棣年届古稀,他清楚记得:“小学三年级过六一节时,爸妈送了我五本《十万个为什么》。后来,我就下定决心要当科学家。”《十万个为什么》曾经做到的事情,如今《加油!向未来》也正尝试着做——用有趣新奇又能激发创新力的科学实验、科学知识点,在孩子心田播撒科学的种子。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老师陈征从第一季开始就带队为节目组设计实验。他道出了三重意外惊喜。其一,让严肃的科学实验转化为观众可读、可亲的可视化实验,对其团队不失为全新课题。“我带了三四十个研究生团队,这档节目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很完整的科学训练,因为每个选题都是新问题,需要学生把导演提出的文科生疑问转化为可量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拿到电视上演示。”其次,他发现节目播出后,实验的视频被身边的老师带着上课,变身教材。最后但最令人动容的是,当陈老师在节目组的支持下发起 “精彩科学百校行”活动,把科学实验带到各贫困县、偏远地区时,他发现,在那些地方《加油!向未来》有着很高的收视率,“对那些孩子来讲,这档节目几乎是他们接触科学的唯一渠道”。

这番话或许回答了科普的本质:它应该是传授者手中的笔,也是学生们眼底的光。

当12岁的徐晨阁在节目里说“过程会很久,但要不断地求索”,当节目组用 “送分题”道出爱因斯坦的哲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常常困于枯涩的科普变得生动、主动,一档综艺节目的使命感不言自明——“加油向未来,你的前方是星辰大海;出发趁现在,你的起点是脚下的时代。”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栏目:文化

相关文章

adl03
http://www.sxj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