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人第一案"谈起:"同人文"的机遇与挑战
责任编辑:余梓阳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8-10-06 17:22 阅读量:15146
“同人文”的机遇与挑战(艺海观澜)
——从“同人第一案”谈起
商业利益分配问题之外,“同人文”的突破点更在于如何提高创作旨趣以留下具有长远价值的作品,“同人文”真正的提升是同中破同
江南于2000年在网上连载小说《此间的少年》,借用金庸作品中数十个人物名字、部分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系,讲述发生在汴京大学的乔峰、郭靖、令狐冲们之间的校园故事。《此间的少年》在高校读者中颇受追捧,连出4版,累计销售110万册,且曾制作为同名电影放映。因两位当事人的身份和事件的性质,此案被称为“同人第一案”。案件虽已尘埃落定,但它所折射的“同人文”版权困境和发展方向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同人文”问题背后,又是网络文学规范化、精品化之路的挑战与应对。
“同人”一词,出自《易经》,引申为志趣相同或共事者。日本动漫文化圈以“同人”指称喜爱相同作品的人,后来被搬进中国当代网络文学语境,用于指称依托一部作品进行的二次创作。文学史上利用熟为人知的经典作品及其人物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是常见现象,诸如以《三国志》为蓝本的《三国演义》,建基在元稹《莺莺传》之上的《西厢记》,现代主义代表作《尤利西斯》看点也是它与荷马史诗《奥德赛》之间的对应关系。严格地说,“同人”概念不能泛化到所有依托已有作品题材进行的二次创作,其真正的规定性在于大众流行文化“同人圈”的存在:一大批对某作品深度喜爱的“粉丝”,长期浸于该作品的氛围中,在体认到自身个性与原作人物及其风格元素高度契合时,更是形成迷狂效应,由此而来的再创作引发其他同人的同感与鼓励,因而获得其他类型二次创作无法得到的高度正反馈。
陈新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