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荒腔走板的大师往事
责任编辑:许一诺 来源:晋网 时间:2017-01-31 17:47 阅读量:14413
肃宗觉悟,尔后一直负责该墓葬的发掘工作。否则很快我们就会把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变为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马克思说,在一些珠宝商的眼里,看到的不是它的美,而是它的“价值”。可见,艺术的上下是不能够用价格来量化评选的。鲁迅说,一个作家,假如不联合他所处的时期背景去研究,那是“好像说梦”的。可见,只谈价论艺,对大众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误导。谈艺术还得回到根源上来谈为好。
这根源是什么呢?是了解字画家的艺术人生。最近,我应邀加入了关于拍摄我国文艺界“百年大师”系列电视片的研究会。会上,作家莫言提出,有些艺术家的“大事”和生活细节也很能说明问题。我很赞成。确实,这些文艺家的人生经历都与近百年来国家民族的命运同甘共苦,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升沉荣辱,毫不是“象牙之塔”里的神仙。或许恰好是在那样的动乱时期里,才会产生出具有时期精神、民族气味和独特视角的真正艺术家,又通过了历史淘选,才能够被国家和大众表扬为大师。
作为一位年逾七旬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的退休教书匠,我常与大家聊起一些名人的妙闻轶事,大家说“您太应当写本‘口述历史’了!太生动了!”其中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徐德亮,雅好字画,常来学画,我就常常谈到家父李苦禅的一些旧事和艺术概念、措辞技能,更爱谈及苦禅老人跟我说到的白石老人的旧事。他特别感兴致,于是我们在北京广播电台87.6兆赫的节目采用俩人聊天儿的方法,一段儿一段儿地聊,先是聊师爷齐白石,后是聊先父李苦禅。
调查反应,听众果真爱听。细究缘由有三:一是多讲大家过去不晓得并且是我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二是不拘只谈一人,而是把主人公和周边的人与历史背景联络在一起,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关心感。三是有老百姓的语言艺术。我是“老北京”,北京的语言环境栽培了独特的语言艺术,我从小受此潜移默化影响,又接纳了苦禅老人的教导:“我们当教书匠的,在大众眼前必定要说大活人听得懂的大活人的话;您的话有八百层事理,这第一层都让人听不懂,老讲‘字话’和洋话,那后头的七百多层事理可就全空费了。”所以我的学术讲座,大家爱听,爱发问,通场不“降温”。在广播节目中和我对聊的徐德亮倾慕投入曲艺事业,有多年的字画实践,不只语言生动流畅风趣,专业用语上也不会“荒腔走板不搭调”。所以,这类“聊天”深获听众好评。
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互助,所有录音由徐德亮整顿成文,配了很多可贵图片资料,大部分不曾面世。两本口语化的书——《李燕聊齐白石》和《李燕聊李苦禅》由此与读者见面了。读者们纷纷让我和德亮签名,盖印纪念,我们心里热呼乎的,很有“成绩感”。我们也算是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自信”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31日 08 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