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习惯读读《弟子规》
责任编辑:如思 来源:晋网 时间:2017-02-19 10:44 阅读量:7697
中国传统文化被重新发掘和赋予价值,这既是时代需要,又有传统文化内在的合理性与恒久性。让古老的良性力量融入当代社会,这才有传统文化生命之树的长青。
以《弟子规》为例。它当然不是儒家之根,甚至不属于儒家的哲学或理论层面,它是蒙学,是儿童启蒙教育。有人认为,《弟子规》规诫太多,权威教育压抑了孩子的独立思维和思辨能力,而教育最忌讳灵魂的压迫。的确,今天讲传统文化,决不应该成为束缚大脑的钝器。但是,讲修身和行为规范,讲素质与习惯养成,培育友爱、尊重、体贴和上进,这正是当代社会的需要。
对父母的“孝”,“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的古老丧礼自然过时了,也与人情之常相背,难以做到;然而,从态度恭敬、生活体贴、自己生活有序和洁身自好,不让父母揪心和伤心,一直到以情动人地劝谏父母之过,这些劝导合情合理。用这些具体做法来体现孝的实质,也就是对父母的爱、尊重、体贴和怀念,当代人无人不认可吧?
言“悌”和对长者的尊重,也是一条条行为规范,甚至连“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这样看似琐碎的要求,细品一下,也并不过分。这是培养习惯,由习惯而形成心态——并非奴性心态,而是敬重,谦让,克己的教养。
修身之“谨”,“揖深圆,拜恭敬”已不是今天的通行礼节,但“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进门不踩门槛上,站立不歪斜,坐不岔开两腿,腿不抖个不停,从小就不要这些轻浮傲慢的举动,自制与严谨,就起步于这些细节。与人打交道,《弟子规》强调信和诚,“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看似庸人乡愿,而真正的强调是做好自己最重要;“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告诉孩子这种谨慎与分寸感,成年人的成熟也体现于此。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儒家“仁者爱人”的核心。“泛爱众”表现为与人为善的豁达和谦虚。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密度、频率和复杂性远超古人,如何选择仁者而亲近之,是否亲近仁者的利与害,让儿童从小就懂得基本原则,何乐而不为?
孩子的学习是今天父母的头等牵挂,而学习习惯比什么都重要,照《弟子规》最后一章来养成,想必也会收到不俗的效果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