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速度达历史最快
责任编辑:余梓阳 来源:晋网 时间:2017-06-05 17:19 热搜:北京,历史,垃圾 阅读量:17764
原生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北京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速度达历史最快 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底建成
北京原生垃圾已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今年年底,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将建设完成,届时日焚烧垃圾将达到3000吨。未来,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将形成一个集垃圾焚烧、残渣填埋、渗沥液处理等于一体的垃圾处理全产业链。“十二五”以来,北京共建设完成了42座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速度达到了历史最快。到2018年底,本市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到2.4万吨/日。
一袋生活垃圾的“旅程”
昌平区百善镇和小汤山镇交界处,坐落着一处总占地面积约135公顷的大型垃圾综合处理园区,这就是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它承担着东、西城以及昌平区全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任务。今年底,位于阿苏卫循环经济园西北侧、占地8.45公顷的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将建设完成,届时,这里日焚烧垃圾将达到3000吨。
未来,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将形成一个垃圾处理的全产业链:通过焚烧发电上网提供绿色能源,填埋堆体的陈腐垃圾将进行筛分处理,垃圾产生的渗沥液可处理回用,对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和残渣可进行资源化处置。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将成为国内第一座数字化清洁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厂。净化处理后的烟气经烟囱排放,排放指标满足欧盟2000标准和国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记者还了解到,在阿苏卫循环经济园西南侧,将规划建设一座处理规模3000吨/日的陈腐垃圾筛分厂,处理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现有垃圾堆体。东南部规划建设一座处理规模1200吨/日的残渣填埋场,处理对象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炉渣和陈腐垃圾筛分厂的残渣。
同时,在阿苏卫循环经济园西侧、垃圾焚烧发电厂南部规划建设一座处理规模850吨/日的渗沥液处理站,处理园区内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残渣填埋场、陈腐垃圾筛分厂产生的渗沥液。
阿苏卫循环经济园东北部,是整个阿苏卫循环经济园的管理办公、环保展示、对外交流中心区域,包括综合楼、宿舍楼,还将建成科教展览馆、对外交流服务区等,市民来阿苏卫完全可以像逛博物馆一样,了解一袋生活垃圾的“旅程”。
一场垃圾无害化“革命”
“十二五”以来,北京共建设完成了42座垃圾处理设施。亚洲规模最大的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朝阳区循环经济园焚烧二期、海淀区大工村生物质能源发电厂、南宫生活垃圾焚烧厂、南宫堆肥厂二期、大兴区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高安屯焚烧厂渗沥液处理项目、六里屯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扩容项目、董村餐厨垃圾处理厂、董村综合处理厂渗沥液处理项目等一大批焚烧、生化、渗沥液处理骨干项目相继投产,建设速度较“十二五”之前大大加快。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表示,“十二五”以来,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速度达到了历史最快,焚烧处理能力提高了4倍,生化处理能力提高了50%,全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超60%,原生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相关
13个燃气门站保北京供气
位于昌平区马池口镇白浮村南的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沙屯门站,是北京北部的重要天然气气源。这里接收陕京三线北京中石油西沙屯末站来气,经过气质分析、过滤、计量、加臭、调压等工序后向北六环高压A管网及海淀、昌平等西北部地区高压B管网供气,并为周边中压管网提供预留出口。
占地面积为13859.06平方米的门站,并不见许多工作人员。站内的主要阀门启闭、气质分析系统、超声波计量系统、加臭系统、工况及漏点监测系统、安防系统等主要设备设施均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及远程监控,科技化水平较以往厂站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门站2014年投用以来,极大地缓解了北京北部乃至全市气源紧张的难题。从2015年全年8.7亿立方米增加到2016年全年13.5亿立方米。今年前5个月已累计供气8.8亿立方米,相当于2015年全年供气量综合总和,已成为北京市高压A管网主要气源之一。
除了西沙屯门站投入使用以外,近年来,北京还有北石槽门站、西集门站、阎村门站相继投入使用。未来两三年内,密云门站、延庆门站、城南门站、大灰场门站也将陆续投入使用。届时,北京市将有13个门站分布在东西南北,为北京市的燃气使用提供有效的气源保障。
五年来,北京市燃气供应规模逐年大幅攀升,年均增长率约为15%。到2016年底,全市天然气用气量达到160.68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约由“十二五”初期的14%提高到“十二五”末期的29%。
本报记者 张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