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谢清:“要想养好牛,先把自己变成牛”
责任编辑:沐瑶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19-07-28 12:12 阅读量:9398
本报记者张倵瑃、周文冲
一位老人、三个孩子,都靠谢清一个人养。妻子病逝后,归他养的还有10头牛。
“养牛这活儿太重,一般人干不下来,要想养好牛,得先变成牛,像牛那样任劳任怨。”44岁的谢清说。
每天早上六点半,他就起床,不吃早饭,先上山给牛打草。“吃了饭再走,天就热了。”谢清骑着三轮车,匆匆出门。
早上九点,他拉回400斤草,这是10头牛一天的基本饭量。不敢休息,他赶紧把草铡碎,赶着给牛开饭。
“喂晚了,牛饿肚子要生气,会顶人的。”谢清说。牛吃饱了,他还要给它们打扫房间——扫牛粪。
打草、喂料、打扫,忙完至少4个小时,一上午就过去了。下午也歇不了,牛还得再吃一顿,喂料、打扫,又得2个小时。晚上牛睡了,他点着灯在院子里给牛磨玉米。上床睡觉常常是后半夜。“每天躺在床上全身酸痛,有时第二天早上连闹钟都叫不醒。”谢清说。
牛天天都要吃,他天天都要喂,365天无休。“这些家伙每天都要伺候,吃得多,草就要打那么多。”在谢清所在的重庆市彭水县鞍子镇干田村,他是养牛最多的一户。
“我本来不想养牛。”谢清家位于武陵山区,开车到县城将近2个小时。过去村里山多地少,种地没啥收成。20岁出头,他外出务工,最多时一年能赚七八万元。2013年,他和妻子回村,用多年攒下的20多万元盖了新房。“当时修起这个房子,我不敢吹自己是村里最能干的,但至少也算过得去。”谢清说。
新房刚建好,妻子查出了乳腺癌,一下子把这个家拖入绝境。2014年,“光住院化疗就花去十九万七,盖房把积蓄花完了,治病钱基本都是借的。”谢清说。
妻子继续治病要钱,娃读书也要钱,可钱从哪来?他了解到贫困户能报销大病医疗费,就向村里提出了申请。
“我年纪不大、有手有脚,当贫困户羞人,可农民就怕得大病。”经过层层审核,他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按照政策,妻子的绝大部分医疗费都报销了,孩子读书也得到资助。2015年开始,一家人吃上了低保,谢清的担子轻了,可他没松劲,每天开足马力,想早一点把借的钱还清,早一天摘掉“贫困帽”。
“政府能扶我一时,不能扶我一世。等政策不能等到老,自己会做事才是真本事。”谢清说。
他起早贪黑,养鸡养蜂种烤烟,还入股石榴合作社,想尽办法增加收入。去年4月,他借钱买了6头小牛,开始养牛。“养牛比养鸡养猪风险小,但是最累,自己还年轻,不怕累。”谢清说。
他出去打草,妻子就在家磨玉米。他喂牛,妻子就扫牛圈。两人把牛喂得又肥又壮。可到了年底,妻子病情恶化,还是离他而去。
从悲痛中走出来的谢清,一人挑起了重担——82岁的母亲,三个读书娃,还有那圈牛。
有人劝他出去打工,可谢清说自己必须留下来,“我不想让娃没妈又没爹,我不想母亲身边连个养老送终的人都没有。”
谢清从小和父亲一起放牛,20多年前走出大山的那天,以为自己再也不会放牛了。谢清说:“我现在养牛,就是为了娃将来不再回来养牛,不用再吃这么多苦。”
谢清当年只念到初中毕业,这些年一路打拼,尝尽文化程度不高的苦。他告诉孩子一定要用功读书,如果学费不够,他就再多养几头牛。
有时,他还跟孩子们念叨,过去自己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书都读到牛肚子里了,你们现在不用放牛了,可不能把书也念到牛肚子里啊。
谢清的小女儿谢韵涵就读镇中心学校小学三年级,每天上学、放学要步行3个小时,除非雨雪天,一般不需爸爸接送。
她隐约懂得爸爸的不易,把浇花的活儿全揽下了。家门口有十几盆花,这么艰难的日子,他们也想把生活过得像花儿一样美。
谢清说,过年前,他卖了4头牛,净赚1万多块。其中一头牛,宰出280多斤肉,他只留下几斤给老人和孩子吃,吃时他只夹了一两筷子。
今年上半年,他又买了8头小牛,圈里现在有10头牛。这10头牛加上他这头“老黄牛”,就是一家人脱贫的指望。
谢清说,这是他养女儿23年来最感动的一天,“钱我没收,话我收下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