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现编现唱,这种舞蹈将原始的记忆留存
责任编辑:牧晓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19-09-16 12:56 热搜:舞蹈 阅读量:10746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今天出场的是傈僳族。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句话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同胞那里都能听到,云南少数民族群众大多都能歌善舞,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
傈僳族 云视网 供图
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的是,傈僳族的刮克舞也十分欢快、热烈,极有感染力。舞者脸上洋溢的笑容,能驱走所有的烦恼。
傈僳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之间的怒江大峡谷,是他们美丽的家乡。
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北向南,奔腾的怒江轰鸣而至。它携手金沙江、澜沧江,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造就了“三江并流,四山并立”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坐落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独龙、怒、普米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比例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48.21%。
在高山耸立的怒江,傈僳族人将耕作编成一支舞,将原始的记忆留存,刀耕火种不畏辛苦,汗水挥下之时却是快乐收获的伊始。扶着篮子回家之时,围着火塘跳起舞,阔时唱起摆时调,一首刮克舞动的,是他们善良的心灵。
傈僳族 云视网 供图
迷雾散去的清晨 ,阳光从高黎贡山的顶端缓缓照进怒江,一声声“优叶”从雾气逐渐消尽的上江新镇村中传来。
李向凯介绍,傈僳民歌有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他最喜欢的还是傈僳刮克舞。今年34岁的他,是怒江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傈僳族刮克舞代表性传承人。
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称“打转舞”,可意译为“欢乐跳”,流传于怒江大峡谷泸水县的傈僳族村寨,是傈僳族传统的娱乐性集体舞蹈。“刮克”舞约有70多个套路,内容十分丰富,生产生活、自然生物无所不包。
“刮克”舞由一人或数人站在中间,众人围圈而舞,动作豪放,情绪高昂,表现出傈僳人的团结、豪迈的民族精神。
李向凯介绍,“刮克”舞多以“生产舞”为基调,将原始生产劳作过程编成舞蹈,由耕地、播种、除草、拍掌鼓舞等动作组成。“刮克”舞的重心在脚部,力度都是用在脚那里。
“现在会跳刮克舞的老年人很少了,我们都在做抢救性的搜集工作,会到村子里去采访、挖掘,之后傈僳族刮克舞代表性传承人会把它提炼出来,再到学校、村寨去表演、传承。像我这么年轻的传承人很少,有些传承人外出务工了。”李向凯和其他傈僳族舞者一起,在2016年把他们的傈僳族“刮克”舞带到云南省大家乐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展演中,获得了金奖。
“我们的刮克舞保留了最原始的舞步,观众看了都觉得很新奇,很有味道。”
人们多在广场和屋内的火塘边跳“刮克”舞。勤劳的傈僳族人民住在高高的山上,夜晚天气变凉时,他们围着火塘跳舞、聊天。
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怒江当地群众种上了草果、核桃等经济作物,村中的泥泞小道也变成了柏油公路,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开上了汽车。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的傈僳族,也走在了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道路上。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由云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指导。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光明网和云视网联合摄制、出品。共有16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