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好人”林善忠:40多年来新村乡每家每户都有他修好的东西
责任编辑:李陈默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19-10-29 05:40 阅读量:17153
在崇明区新村乡以及周边乡镇,林善忠和他的三轮车赫赫有名。40多年来,林善忠和他的车,终日穿梭在新村乡附近,车子走到哪里,“修锁、配钥匙、磨剪刀……”的喇叭声就响到哪里。
附近的乡亲们熟悉这个声音、等着这个声音,渐渐地开始盼起了这个声音。
因为手艺人越来越少了,肯为老人剪个指甲而开着三轮车特意跑一趟的林善忠,成了出了名的“乡里好人”。
熟悉的吆喝声
林善忠今年60岁了。他个子不高,头发花白,双手长满老茧,指间常年夹着烟。
因为小时候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他的右手难以伸直,始终弯曲。但是,就是这样一双手,却是远近闻名的巧手,40多年下来,新村乡的每家每户,都有这双手修好的东西。
“修锁、配钥匙、磨剪刀、修鞋、为老人修指甲……”崇明话喇叭声一响,乡亲们就知道是林善忠来了。左邻右舍的主妇们都翻起了家里的橱柜,剪刀、菜刀、坏了的拉锁、破了的鞋子,趁着林善忠来,都要抓紧修一修。
4把铸铁材质的老式剪刀在林善忠的摊子前排成一排,还有一把塑料柄的新式剪刀的也混在其中。剪刀的主人们围在摊子前聊起了天,没带剪刀的邻居也拎着小凳子围了过来。好脾气的林善忠来者不拒,时不时跟着搭上两句,给围观的人发发香烟。
用砂轮磨掉锈迹、用铁锤敲紧螺丝、再用磨刀石细细磨利刀锋,这一套程序早已在林善忠的手指间行云流水。林善忠在磨剪刀时,阿姨们的话题也从当天的新闻,聊到了新村乡到市区的交通。
“毛估估要4个钟头。”梳着齐耳短发的中年媳妇皱着眉头盘算着,她打算晚上去市区看看老公,但怎么算时间都有些来不及。周围的邻里七嘴八舌帮着出主意。几乎这里的每个家庭,都有丈夫或者孩子在市区上班。
对于身边的热闹,林善忠已习以为常。他的车子上林林总总放了几十样工具。补胎、修鞋、配钥匙、剪指甲……普通人家想做却做不了的杂活,他几乎都能处理。每次车子一停下,都会引来附近邻里聚过来聊天。
谋生的手艺
从十七八岁的少年到耳顺之年的老人,林善忠已在新村乡磨了40多年的剪刀。他的吆喝声刻在了几代人的耳朵里,在乡亲们的印象里,似乎林善忠生来就样样都会,什么都会修。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做这行,最初多少有些出于无奈。
50多年前,林善忠的父辈来到当时还是一片长江滩涂的新中村围垦、建村。七八岁的林善忠也跟了过来,读起了小学。然而,不过2年,一场大病就将林善忠彻底击倒,他在医院长住多年,离开医院时,因为小儿麻痹的缘故,右手、右脚都留下了残疾。
在同村村民宋耀忠的记忆里,林善忠几乎出了医院就已经学会了如何修东西。十七八岁的林善忠身体弱、读书少,修东西成了他赖以谋生的方式。
林善忠说,他似乎天生对修物件有亲切感,没有师傅教,什么活到他这里,只要看看就能学会。
年轻时,林善忠每天三四点钟起床抓黄鳝、种棉花、卖冰棍。空出的白天时间,就骑着自行车驮着工具,走街串巷地吆喝,帮人箍桶、补锅、磨菜刀。自行车速度有限,他每天只能走一小片区域,一个新村乡,林善忠当时要走上四个月。
虽然辛苦,林善忠却很满足,起早贪黑一天下来,他能赚到三四元钱,比身体硬朗、在外做水泥工的同乡还多。林善忠靠着这份手艺给家里盖了房子,送儿子念了大学。
挂满墙的锦旗
磨剪刀、补鞋子……是林善忠赖以谋生的手艺。然而,从十五六年前起,林善忠的世界里,除了谋生,又多了点什么。
变化是在2000年后开始的。彼时,新中村上世纪六十年代迁过来青壮年村民已渐渐老去。年轻的一代纷纷外出工作,没有人再箍桶打水了,走街串巷修东西的人也渐渐少了。一日,一个老人叫住来磨刀的林善忠,央求他能不能给自己剪剪脚指甲。
常年在田间劳作的老人指甲又厚又长,深深嵌在肉里,一般的剪刀根本剪不了。林善忠拿着工具慢慢磨了一个小时,才将老人从锥心的痛苦中解救出来。
渐渐地,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也找到了林善忠。会修补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组织者问林善忠,能不能每年的学雷锋日、重阳节,给需要的老人提供些志愿服务。
林善忠来者不拒。无论乡里喊的、村里喊的,还是隔壁的乡镇喊的,只要排得开,他都会去。每年一到学雷锋日、重阳节前后,林善忠都至少有半个月的时间在志愿服务。
林善忠说自己是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很多帮助,也想回馈社会。他自己也时不时会主动跑去敬老院义务服务,附近几个乡镇敬老院送给他的锦旗在家里挂满了一面墙。去久了,敬老院的老人都记得他了。
“磨剪刀,修鞋子,剪指甲,他们都很需要的。”林善忠说。附近乡镇做相同活计的人越来越少,近些年已近乎只剩林善忠一人,大大小小的嘉奖证书在林善忠家积了厚厚一摞。
做到做不动为止
这个时间表并非林善忠一人决定,而是和多地居民沟通的结果。
“缺人啊,有技能的人太少了。”跃进新村居民党支部工作人员张国泰说。每周五,他都会帮着林善忠在跃进党建服务点接通电线,方便林善忠干活儿。从早上7点到11点,林善忠的车子前,人流始终不断。
帮着张国泰张罗的阿姨说,跃进新村兴盛时期,农场居住着2万多人。现如今,跃进新村的常住人口仅有千人左右。
常驻人口的锐减带来了服务业的萎缩,跃进新村附近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饭店,没有一个供居民剪发的理发店,居民的大多数生活需求均需乘车到五六站以外的镇上才能满足。因此,每周等待着林善忠到跃进新村来,成为了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林善忠常去的几个村庄,与跃进新村的情况多少有几分相似,手艺人的缺乏,同样使得居民只能依赖于每周林善忠的到来。
在新村乡及周边区域,林善忠是出了名的乡里好人。家里的东西坏了、钥匙丢了,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他,邻里们早已习惯了他的存在。
但是,新中村村支部书记宋耀忠有点担心未来,毕竟林善忠已经60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也长期生活在市区。宋耀忠劝林善忠,是时候找个徒弟了。林善忠告诉他,这个活儿,早已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做了。
“我会做到做不动的那一天。”林善忠说,他也有点担心,自己做不动了,村民和老人们的这些需求怎么办?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