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建设者:建设“两山”是一辈子的光荣
责任编辑:安远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20-04-01 08:44 阅读量:7767
担纲两座医院总承包,仍有30余名维保人留守。 中建三局建设者—— 建设“两山”是一辈子的光荣
金晖 通讯员彭焕提供
邵进 通讯员李建国提供
3月31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中建三局火神山医院维保指挥部见到了安装项目部总工程师金晖。他身材高瘦,如果不把衣服掀起来,大家看不到他腹部戴着的胰岛素泵。从1月23日主动请缨参加火神山医院建设,再到雷神山医院支援,又回到火神山负责机电系统维保,截至3月19日他才完成使命,近2个月坚持不下火线。
我对项目的系统最清楚,必须我上
43岁的金晖患有一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丧失,随身戴着胰岛素泵已有14年。“一根钢针插进腹部,胰岛素由此输入体内,钢针必须4天一换,否则就会感染。”金晖的老家在福建,家已安在武汉。春节前因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回不了老家,1月23日,他在公司群里看到领导发了一条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消息,并问哪些人在武汉。消息一发,大家都秒回,一下子刷了屏。“我本身就是总承包公司安装公司总工程师,觉得自己非去不可。”
应急工程采用边设计边施工,一开始是没有设计图的,金晖从1月23日到26日,天天扎在中信设计院,与设计团队一起沟通方案,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
金晖负责设计协调,“我需要将各方需求捏合在一起,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材料,都要与设计团队紧密沟通,由此作出的设计方案才是匹配的。”
机电安装异常复杂,作为一座高标准的传染病医院,要考虑负压梯度控制,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污废水收集处理、24小时不间断的生命保障系统……金晖说,他工作了20年,也建过有传染科的三甲医院,最快也要两年建成。“我从未经历这种紧张程度,机电安装只给了我们5天时间,常常到了崩溃边缘,但必须扛住。”
现场施工紧张,饮食不规律,他经常忙到忘记吃饭,睡眠严重不足。在医院移交前调试送电那几天,他连续三天三夜没睡觉,致使血糖非常不稳定,他有一次走着走着直冒虚汗,几近晕厥。
每4天,他就要在办公室内自己更换钢针,抽出来再插进去,他咬牙忍着痛。
党员冲在前面,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交接当天,他被批准火线入党。
2月9日,他赶赴雷神山医院支援建设。2月15日,他再次回到火神山医院,接手维保工作。金晖身穿厚厚的防护服经常上到病房区的屋顶检查设备,先后五六次进入“半污染区”。“从设计方案到后期施工,我对这个项目的系统最清楚,必须我上。”经过1个多月的维保,3月19日他才从战场上退下。
“经过14天的留观,今天已经做了核酸检测,明天出结果。如果没问题,就可以回家了。”金晖说。
沿200多米电缆一寸一寸“捏”
31岁的邵进,是中建三局一公司电气专业“老手”,主要负责雷神山医院项目室外电网施工。3月28日,他刚刚抱上一个6斤多重的儿子。
1月26日,顾不上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他从黄冈开车到武汉支援雷神山建设。病区所有供电都由他的小组完成。最长的一次,他在现场三天两夜没休息,设备从江苏的厂家发货、运到现场卸货,安装、调试到位,70多个小时他几乎没合眼。他带领的小组提前12个小时完成了医技楼和配套病区的送电。
他反复叮嘱同事,“传染病医院的供电是整个医院的主动脉,用电安全是第一原则。有安全问题,绝对不能送电;发现隐患,立刻断电。我们心里要有个明白账。”
他负责的医疗区有一条主干回路经过检测存在问题,他带着队伍沿着200多米的电缆一寸一寸“捏”,终于找到了原因——有一颗不起眼的钢钉扎穿了电缆。取下钉子、重新做好绝缘、排除故障、二次检测无隐患后,邵进迅速恢复了送电。
邵进要求大家引以为戒,“不找到这颗钉子、不做好绝缘,送电就有可能‘送命’!”凭着这种较真的劲头,邵进负责的医疗区近300条主干回路均一次送电成功。
从1月26日进场,到2月19日退场,邵进干了20多天,工资和奖金加起来有3万多元,他却悉数捐出,帮助公司里的困难职工。
经过了隔离观察,他这几天可以陪陪妻子和孩子。邵进说:“二宝的名字就叫‘邵克难’!让他记住,武汉人、中国人在他出生时经历了怎样的战斗,又是多么的勇敢无畏!”
为刻骨铭心的经历留下纪念
中建三局总经理陈卫国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创造了可载入史册的奇迹,也体现了新时代建设者的“两山精神”。“‘两山’建设太难,能参与‘两山’建设,是我们所有基建人一辈子的光荣。”
陈卫国透露,由于长时间奋战,不少建设者从火神山转战雷神山,建设完成后,双脚都失去了知觉,脚走得变了形。还有的经过20多天的苦熬,旧病复发,建完医院就病倒了。“两山医院还只是上半场,还有下半场的维保任务,目前火神山医院还有30多人的维保队伍,雷神山医院还有100多人。”中建三局派出300多人的管理团队对隔离留观期间的工人们提供24小时服务。
城市在逐步复苏,疫情逐步平稳,省外的“两山”建设者陆续返乡。“我们为他们送上‘两山’医院的纪念明信片和纪念章,让他们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能留下一个纪念,证明他们在这里拼搏过,奉献过。也希望全社会对这些建设者给予应有的关心、关注、关爱。”
(长江日报记者韩玮 通讯员彭焕 刘芳青 李建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